辞旧岁,迎新春,又一个新年到。
春节是一个温馨、团圆的传统节日,不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借此机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并慰藉那长久萦绕心间的乡愁。
王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2007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做博士后,2009年回国工作。因为工作和疫情原因,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
“我目前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和新功能晶体方向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王刚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今年他们一家人终于在年前乘高铁回到位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街道庙山前村的老家,与家人团聚。
王刚告诉记者,这次回家,父母的逐渐衰老让他担心,然而家乡的一系列新变化,却让他倍感惊喜。
日照这座向海而兴的年轻城市,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成学校、幼儿园明显增多;随处可见开放城市书房,日照的科技、文化气息日渐浓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的发展仰赖于科技的突破。而日照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和持续投入,为日照的长远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一些朋友的孩子和我聊到了相对论、质能方程等知识,他(她)们将是未来日照强大创造力的源泉。”王刚欣慰地笑道。
他觉得这几年家乡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人才的引育。“引育创新人才,壮大创新企业,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这让我看到了家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在宽阔的村路上,王刚边走边说:“虽然常年在外,但我一直十分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日照已经连续两年上榜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逐步提高,不少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开始落户日照。” 科技创新给港口、钢铁等传统产业带来了更高的附加值,并推动了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家乡求贤若渴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让游子们感受到了故乡强烈的召唤。
“家乡情结是无法割舍的,我将竭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助力,肩负起助力家乡发展的责任,让更多人了解日照,让更多人融入家乡这片热土。”王刚道出心声。
人物简介
王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2001年和2004年于兰州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瑞典和美国做博士后,2009年回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16-2017年在美国Ames国家实验室访问。一直从事功能晶体单晶生长与物性研究,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引领基础前沿研究两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Adv. Mater.、Phys. Rev. Lett.和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92篇,已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1项)等。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5)、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3/10)和2019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励。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九届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Powder Diffraction》编辑、《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8次。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田茹 通讯员 卜桂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