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40年40人
我要投稿

王世昌:一笔一划书写村企创业史

发布时间:2018-12-08 10:52:47

  清晨4点起床,温水泡脚,一壶清茶,雷打不动。76岁的王世昌年轻时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这是他先前工作时,忙里偷闲时的小乐趣。

  如今,王世昌已退休在家有几个年头,告别了忙碌,乐趣变成习惯,而不变的是这些乐趣,曾经陪伴着王世昌每天“元气满满”的投入到工作中,见证着昔日小渔村———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童海路居委,是如何在他的带领下,一跃成为日照市首个亿元村的。23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生涯,王世昌说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昔日小渔村的美丽嬗变

  童海路是一个传统的渔业村居,家家户户以捕鱼为生,王世昌也不例外。他聪明好学有恒心,敢闯敢干有韧劲,1982年之前,一直是村里渔业生产队的队长,他带着一波人总能干出比别人效益高的活路,“生产能手”的称号也非他莫属,是这个村里的佼佼者。

  有想法、有目标的人注定要做些什么。1993年王世昌由原来的童海路居委村主任成了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为村居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路子。新路子也是以渔业“老本行”为基础,加上当时市里推广村办企业,童海路居委就是试点之一,趁着大好政策,趁着村民们都有一份干事创业的心,王世昌上任书记第二年,就把先前生产队里的致富能手召集起来,办起了渔业公司,以捕捞和水产加工为主,实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分级承包、效益按计划内不同比例分成、超产奖励的经营体制。

  “1991年的时候全居只有50多条小渔船,集体经济薄弱,虽然成立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渔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广大规模、拓宽经营模式。于是我们在1995年成立了山东童海集团公司,实现了由单一捕捞生产向产供销 一条龙生产发展的根本转变。”王世昌回忆道,当时集团已经下设18个企业,涉及养殖、冷藏、制冰、网厂、渔需物资供应、加油站等各行各业。那一年童海路居一跃成为日照市第一经济强村。

  几年后,渔业资源萎缩,生产困难,出口贸易下滑,相关行业也不景气,公司周转资金出现困难,特别是当时已经开工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的5000吨级码头,因资金不足而搁浅,传统的规模化经营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再一次改变经营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搞好资本运营?王世昌心底里知道要“变”,但不知如何“变”。外出考察、找专家来“会诊”,终于在1997年,童海路居委与泰安鲁润公司共同组建了山东童海港业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股金1.06亿元,走出了一条强强联合、村企联合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盘活了码头投入的2000多万元的存量资产,还使其增值了3600万元,并带动了全居运输、建设等200多家企业的蓬勃发展。

  到1998年,童海路居委各行业总收入已达4.38亿元,人均纯收入5388元。那个年代的这些数字是很多村子想都不敢想的,昔日的小渔村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美丽嬗变。

  经济强村背后的酸甜苦辣

  村里办起了企业,集体的钱袋了鼓了,居民日子更好了,但这幸福背后的付出,王世昌时时刻刻都记在心里,不敢忘怀。

  办企业跑贷款,吃了多少闭门羹;遇到风险不懂得化解,没日没夜的寻出路想办法;为了不耽误正常上班时间,每天早上五六点钟成了两委班子成员的开会时间,因此还被戏称为“上早朝”。

  王世昌做村书记的这些年里,一心为公,民主常挂心间。每次开会,他除了拿出笔记本记录以外,还要求在场开会的所有人员,将每一位发言两委成员的意见和建议都记录下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公平公正做事处事。在他做村书记的23年里,不加他自己时刻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光会议记录本就整整记了50余本。

  除了铺下身子忙公务,王世昌还经常带着村委班子成员、党员等,利用早上上班前的时间下沉到一线。1995年5月份是扇贝分苗的时间,当时温度正合适,急着将扇贝分苗,一时找不到务工人员,王世昌就带着大家伙干了起来。

  早上5点开早会,开完早会直奔扇贝分苗处,一直干到8点上班时间,连续干了一两个月,直到1800亩海域上的扇贝苗全部分完。“当时我们跟着老书记都累毁了,那时候大家伙都不理解,但是看着老书记风雨无阻,到点就干活,我们也无话可说,只能跟着他继续把活干好干完。”现任童海路居委党委书记刘永表示,很多村都羡慕童海路居委是个富裕“地”,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老书记背后里付出了多少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又有怎么样的酸辣苦辣。而这份无私的付出就是为了村民都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尝到生活的甜头。

  1995年就是尝到“甜”的那一年。这一年童海路居委开始为每位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60元钱。这一年是童海路居委收入红红火火的一年,村里有了钱,首先就要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于是开始谋划旧村改造,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批旧村改造,260户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接着在2004年开始第二期旧村改造,2006年全部竣工,村里家家户户都换新颜,通水通电通暖。

  也是从2004年起,全村村民都有了红利,从出生到59周岁的村民每人每月领取60元福利,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福利,如果是党员额外增加60元。那时候村里流行一句话:“养个儿子不如他———王世昌”。村书记做的好不好,老百姓最有话语权,他们简单纯朴的表白就是对王世昌工作的最大认可。

  从昔日的海边集体收入薄弱的小渔村,发展成集体资产过亿的经济强村,有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称号,离不开王世昌一笔一划的书写,他用“努力拼搏、敢为人先”的“童海精神”书写了一个村企创业史,带着百姓走上了致富大道,过上了幸福生活。(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