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大尺幅的“沂蒙系列”工笔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安静苍远,和谐安详。那金黄饱满的玉米、粗砺热烈的石榴、斑驳残破的石墙、苍老寂寞的石磨、诚恳隐忍的白羊、沉静安然的老木门、木门上斑驳褪色的对联,温暖慈祥的阳光笼罩着这一切。如此熟悉的乡村事物,如此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动,让人思乡。画的作者是何乃磊。
一
何乃磊,1952年生于一个偏远小山村莒县小店镇前葛杭村,自幼就显示出了绘画天赋。
那时候,山村崎岖的小路上,河边轻柔的沙滩里,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身材瘦小的“放羊娃”,趴在地上用小石子或小枝条贪婪地写写画画。那个瘦小的“放羊娃”,就是少年何乃磊。
何乃磊8岁多就走上了自学美术之路,从别人那里借来连环画和《芥子园画谱》,整日埋头临摹,不下百遍,绘画技巧无师自通。10岁多的时候,何乃磊已经夹着一支毛笔、揣着砚台墨盒,走街串巷为乡亲们画画了。第二年春天,他竟然通过自己画画得来的钱把家里的草房子修缮一新。对一个10岁大的孩子而言,无疑这是一件大事。这给了何乃磊莫大的鼓舞。
由于家庭贫寒,买不起画材。何乃磊独出心裁,将村子里的红土、槐树叶、锅底灰分别加工成简单的“颜料”。买不起纸,他就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在沙滩上画,在烟火熏黑的墙壁上画。他也曾进山挖草药卖钱换取笔墨纸砚。那么艰苦的条件,何乃磊依然乐此不疲。
有一年初夏,何乃磊放学后到地里送粪,恰巧碰上一场大雨,为了保护随身携带的速写本,他急忙脱下上衣把本子包起塞进破草帽里,光着膀子拼命地往家奔,结果被淋了个落汤鸡不说,还患了一场感冒。
为求名师指教,15岁那年,他步行160里,去临沂拜著名画家皮之先先生为师。一路上,他走一阵,跑一阵,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两口路边水沟里的水。当他找到皮老师的家已是晚上十一点钟了。他坐在凳子上,脚上磨起的水泡一个个象手指肚那样大,浑身酸疼得散了架似的。皮老师被他不畏艰难、痴心求学的意志深深感动了,心疼而不无深情地说:“努力吧,日后你定会有所成的。”
少小时的艰苦努力,使这个山里娃很快在美术界崭露头角。18岁便成为临沂地区美术创作组中最年轻的创作骨干。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春天来了》被文化部选送日本展出,画作以独特细腻的技法,描绘了改革开放后沂蒙山区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像。此画走出国门,何乃磊声名鹊起。
二
君子藏器,待时而动。未赋与悟性之外,成功要看勤奋。随着对艺术的探求和对艺术史的认知,何乃磊下定决心要系统地学习中国画,要走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的“大师之路”,上“自然”大学。在得到了单应桂、皮之先、许麟庐等书画名家指教,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他尤重师法自然,足迹踏遍沂蒙的山山水水,写生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生活,无论到什么地方,无论走亲访友还是开会旅行,他总是随身带着速写本和铅笔,随时随地将触动他的风物人情画在自己的速写本上,回家之后再整理成资料备用。长期的写生,让他积累了大量农村题材的素描,拓宽了眼界,提高了修养。
古今成大事者,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何乃磊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尤爱铁骨丹心的梅花,迎风傲雪、锲而不舍。他说,画家须有“拼命三郎”的精神,要敢于下苦功。
“要知道,真正画出沂蒙魂并非易事,如果没有让你的心灵真正贴近沂蒙,倾听沂蒙的心跳,你就不可能真正画出传达出那慈爱悠悠的沂蒙魂。”这是何乃磊的心声。
无论临摹多少名家的作品,何乃磊最投入最激动的时候,就是为自己的沂蒙家乡写照。四十年前,还是在乡镇文化站的时候,他就没黑没白地在狭小简陋的小会议室里画画,画到鸡叫三遍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他都因画画投入而忘记了吃饭。对此,画家孔维克尝言:“人说孔维克是拼命三郎,我说何乃磊比我还拼命!”
无大苦大难,无破釜沉舟的志向,画就难以画出厚重,难以画出生命的执着、热烈、奔放和昂扬。数十年苦心孤诣,何乃磊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成功表现出沂蒙山水的风土人情真精神、真气象。
工笔和写意是中国画的双翼,画好任何一种都绝非易事。何乃磊工写双修。他的工笔画细腻空灵中见苍茫深远,笔墨清新,格调典雅,意味悠长。他的泼墨大写意,恣肆快意,生机勃发。他用自己的画笔,饱含着激情描绘沂蒙山水,展现甜美的农家生活,同时表达了对艰苦岁月的缅怀和纪念。真正画出了沂蒙风物的生命,画出了宽广、博大、慈悲的沂蒙魂。
对于有志者,艰难坎坷是人生的财富。何乃磊关注自己的内心甚于关注笔墨。他说他看到的永远是蓝蓝的天、明媚的阳光、蓬勃的春天、茂盛的大树、洁白的小羊。
三
蒙山高,沂水长。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何乃磊生于沂蒙,长于沂蒙,与沂蒙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着蒙山沂水的一部分,所以他能感知到沂蒙的心音。
2010年4月3日,何乃磊“沂蒙风情”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这中国最高艺术殿堂隆重开幕。画展持续10天时间,百余幅国画精品一把抓住了观者的心,在他画前流连忘返。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观看了他的画后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即便是在是严酷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也没有让这些铁骨铮铮的英雄落泪、喊疼,但如今,目睹何乃磊的画,那画上的一切都让他回忆起那严酷岁月中的温暖,那硝烟中的人情,那喷香的小米粥,那沂蒙红嫂带着体温的乳汁。那是多么令人动情的岁月!何乃磊的画感动了每一位参观者。
同年,何乃磊创立了沂蒙画派。沂蒙画派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土壤,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深厚的群众基础、鲜明的艺术追求,经过多年沉淀酝酿自然而然形成的画派,它凭借写实的笔调、朴素细腻的艺术语言、敦厚质朴宁静的生活意境、浓郁厚重的乡土文化气息以及崇高的价值追求内涵等一系列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一开始就在全国站稳了脚跟。作为沂蒙画派的创立者、引领者、组织者,何乃磊和他的同道们一起,将沂蒙画派作为一件深情的礼物,奉献给当代美术,画派从一诞生,就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高度关注。
2014年10月26日,沂蒙画派晋京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展览当日,数以千计的全国众多名家亲临展览现场观展,对沂蒙画派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展览为十月的北京吹进了一股强劲的沂蒙风。
2015年10月,全国知名画派邀请展在重庆举行,此时沂蒙画派已跻身“当代中国十大画派”。全国画派联谊会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观看了展览作品,与何乃磊推心置腹地交流和探讨艺术,对沂蒙画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沂蒙老区是革命的摇篮,那红嫂的事迹至今感染着人们。沂蒙人民的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推出了新中国。沂蒙决非单纯地域意义上的蒙山沂水,而是一种精神,沂蒙精神就是洒向人间都是爱的奉献精神,是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奉献所及,何处不是沂蒙?沂蒙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2018年4月22日,“日出先照·沂蒙精神———沂蒙画派作品展”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展出的100多幅作品,便是其绘画实力的一次展现。当地画家、观众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纷至沓来。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刘文西先生致电祝贺:“希望沂蒙画派的画家们,继承中国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这次展出是延安精神和沂蒙精神的一次有机交融,传递着来自于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美学信念,进而表达出新时代的美学精神。
2018年10月21日,“日出先照·沂蒙精神———沂蒙画派作品展”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引起了更加热烈的反响,不仅是沂蒙画派传承中国民族精神的一次红色之旅,更是一次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的交流升华。通过展览,搭建起一座日照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桥梁,打开一扇让中国、让世界了解日照的新窗口,共同见证一个蓬勃发展、多姿多彩的日照。
沂蒙精神,沂蒙画派,沂蒙美学。安详和谐的沂蒙山水,抓住了沂蒙之子何乃磊的生命感受,用他的画笔传达出有情有义的山水风物。那浓浓的乡情、深深地敬意、切切的热爱,一一充斥在画中。“沂蒙系列”作品,是在非常淡泊宁静的心情下画出来的,沉静的气氛与众不同。俨然画出来的沂蒙小调。每看一次,都多一分感动:石墙、碾子、草垛、玉米、石榴、南瓜、手推车、牛、羊等题材都是沂蒙山的惯常事物,经他描摹,更加深化了沂蒙山的那份恬静、那份深情。画出乡土的“土”很容易,画出乡土的“雅”却很难。沂蒙画派给美术界带来了清新质朴的乡土风,让我们看见了中国画新的“可能”。书法家、评论家李一说:“在当前这么多画家的情况下,画派这么多,他在沂蒙能杀出一条血路,找到自己的表现,真是个聪明人。可贵的是,他的作品画得是常见的乡土题材,但处理不俗,格调是雅的。很俗的题材和雅的追求,这两者做到了很好的统一。”
四十年如一日钟情于绘事,何乃磊的艺术日益成熟,他已经成为沂蒙区域内的美术界领袖,许多青年美术工作者负笈求教于他。对每一个上门求教的学生,何乃磊都倾囊相授。他还经常带着学生们深入沂蒙山写生。现在,作为何乃磊的亲传弟子,很多人已经成为全国青年画家的翘楚,成长为沂蒙画派的中坚力量。
四
何乃磊少时家贫,最艰难的时候,曾经讨过饭。当地有句老话叫“要饭的不打发要饭的”,但即便是在此窘况中,何乃磊的母亲还是乐善好施,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乞讨者。家庭的善行对何乃磊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影响。他的善良天性出于家传。面对大地,心怀悲悯之心,少年时代的何乃磊就立志要用自己的画笔为蒙山沂水而歌唱。他说:“画家应有感恩之心”。一个画家若无感恩之心、爱人之心、奉献之心,那他的画就不能真正从心坎上打动人。人无情,画必定生硬,流于皮相,无血无肉,何谈生命力?
多年来,何乃磊始终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将自己的艺术服务于人民,把“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式,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书画艺术普及。他多次慷慨解囊,捐款捐画,扶危济困,回报社会。先后多次捐赠希望工程及失亲困难儿童,带着彩电和画作看望沂蒙红嫂,捐助资金数十万元,义务捐献国画作品近百幅。他以一颗赤诚火热的心扑在文化事业的传播和普及上。足迹踏遍了莒县的每一个乡镇,辅导书画展,为农民朋友作字画。为培养农民书画骨干,他多次下乡镇辅导讲课,培训书画艺术人才近千人。何乃磊经常深入山区乡镇调查摸底,联络民间书画爱好者3100余人,组织成立农画协会30余个,发展会员3000余人,先后举办160余期学习班,培训书画人才7600余人次,培养人才2000余人。为农民做画3600余幅,组织书画赈灾和希望工作捐画2700余幅,还向沂蒙新红嫂捐赠彩电和书画作品。早在1998年,何乃磊就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文化下乡先进个人。
何乃磊在文化下乡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收获了很多。一方面,带出了一批热衷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传播文化艺术的队伍,使事业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他也从下乡的一线生活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创作出一大批艺术风格独特、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
甘于奉献,正是沂蒙精神的结晶。何乃磊最是见不得人间疾苦。在何乃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创作中,这种精神成为了“沂蒙画派“的性格,浸润到每一幅作品中去。国学大师、书画家启功先生看到何乃磊的作品,动情地说:此画叫人想家,何乃磊的沂蒙风情系列画,像一曲动听的沂蒙小调,叫人回味无穷。国画大家许麟庐先生称其国画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有此褒誉,何乃磊更觉使命重大。
每次到红嫂家里去,何乃磊总不忘带上一幅最新的作品,请红嫂品评。在何乃磊的内心深处,红嫂是沂蒙精神的象征,红嫂是最有资格品评自己作品的人。(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