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教 > 读书会
我要投稿

日照城那些老地方(二)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1-05 10:49:10

微信截图_20210105104653.png

日照城那些老地方(二)

十里铺

168c909ad9a30235fb345def0b03ebac.jpg

  日照街道十里铺村坐落在老城区西,南宋末建村,因距县衙十里,日照经莒州至青州的官道从此经过,所以成为城西的驿站、铺递,故名。

  十里铺村历史上名人辈出。据日照县志记载,出自十里铺村的进士举人有5位。比较著名的有李伯忠、蔡振忠、蔡曾源、李清溪、李清藻等。十里铺人很好地传承了古人的好学精神,村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全村获得硕士、博士以上学位的就有26人之多。担任副处以上职务的干部14人。

  在十里铺村的历史上,不 光 有 “ 名相”,还有名医。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中医林西河、林愚公。十里铺林家世代行医,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尤擅女科。传至林西河这一代,已经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日照县四大名中医之一(即两城安家村要荆山、山字河郑南甫,涛雒簸箕笃子王民生,十里铺村林家女科)。

  在日照历史上著名的“叶碧桐事件”就发生在十里铺村。由于十里铺所处的特殊位置,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照县国民政府驻此。且在此枪毙汉奸翻译叶伯湘(叶碧桐)。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30日,汉奸叶碧桐(栈子人)以建立海关为名从青岛到日照说降。国民党日照县政府慑于全县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潮,将其逮捕,于十里铺处决。2月5日,日军闻讯后,派飞机两架、军舰3艘对石臼所、日照城狂轰滥炸。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叶碧桐事件”。

小莲村

  日照街道小莲村,明朝正德3年(公元1508年)牟氏七世祖从大岭南头迁此立户建村。因村前河、汪相连,流入东湖,汪、湖中盛长荷花,故名莲汪。因村后早有一村也称莲汪,为区别重名,故名小莲汪,民国初年改名为小莲村。

  小莲村地处交通要道,历来为小公社、乡、管区驻地,历史上名人辈出。著名的有:牟朝宜、牟若鈖、牟鸿骞、牟衍騋等。村内有牟氏祠堂群,位于前街南侧,其主体是老祠堂和十世祖祠堂,建筑豪华壮丽。北大门面向前街,光彩夺目,两边松柏树挺拔参天,茂盛茁壮。沿路前行,便看到一椭圆形荷花汪。旁边有一棵引人注目的银杏树,足足五六抱粗。相传栽种于明末年间,距今500余载。树下陈列石马石羊,石供桌专供杀猪宰羊供祭之用。甬道东是老祠堂和节烈祠,共五楹,东一间是节烈祠,供奉贞节烈女牌位。西为老祠堂,供奉日照牟氏始祖至九世列宗列祖。神灵牌位及神主楼子,都是用檀木或红木精雕细琢而成。据说从南方聘请的能工巧匠历时几年的工夫雕制的,墙壁画龙彩绘,活龙活现。院内几棵苍老的大刺松树,东倒西歪,卧地而生,又发新枝。正南门直冲最大的荷花汪。汪前是小柏树林,林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河南沿是有名的金镶玉竹园。院东南角又一小门,常年开放,门前几棵大枫树和石碑,上刻莲村祖先的创业史。出东南角门再折东又一小门,门外住一户,专管祠堂。东墙外是小学和乡堂。甬路西是十世祖祠堂,正堂有十世祖的巨幅画像,各支派十世宗祖神龛牌位。解放后被焚烧一空,悔之晚也。

  小莲村西头还有一祠堂建筑群,分东西院,中间隔一胡同,北门面向前街。西院是九支祠堂,东院是二支祠堂。九支祠堂共三楹,正面供奉十一世九房蕴炬之神位。大门向南。门外石垒一平台,隔水相望是一座人造假山。二支祠堂三楹,十一世二房蕴烺之神位。本支十三世牟若鈖,清乾隆甲戌科进士,知县。故祠堂建筑颇有气度。东与十世祖祠堂接壤。

  村东头也有一祠堂群,十一世蕴燮之祠。东是国道,西邻小学。共三楹,本支十二世牟朝宜清乾隆壬戍科进士,砀山县知县。祠堂建筑格外华丽美观。各支祠堂皆为砖木结构,青砖古瓦。总之牟氏祠堂前,汪连汪,汪汪有泉水,水有荷花,四季流水。据说从前,从村西乘船顺流而下,直至东湖。小莲汪村由此而得名,后为小莲村。

  2012年,小莲村牟氏祠堂被日照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莲村有一个业余剧团,人们称其为“庄户剧团”。小莲村庄户剧团自清朝时期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这是一支由本村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宣传队伍。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代,都有领头人物,代表人物。都有众多的积极参与者。本村的牟敦吉老人今年101岁,是小莲村庄户剧团的历史见证者。据老人讲,从他记事起,村里人就经常排戏、演戏。他在十几岁时就参加演出,后来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剧团演出的节目丰富多彩,既有传统剧目,又有自编自演、与当地实际密切结合的小戏剧、小歌剧、表演唱,还有全本大型剧目或折子戏。每个时代演出的剧目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时代特点,贴近群众生活,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已经成为一支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文艺宣传队伍。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任江南砀山县知县的牟朝宜(小莲村人)回家探亲,看见自家兄弟家人和村里的左邻右舍在农闲时蹲墙根、受穷挨饿悠闲无事很是着急。当他串门时看见村里水竹资源丰富,特别兴奋,当即让其同父异母的三弟牟朝岱去江南民间学习竹编手工技艺。牟朝岱心灵手巧又勤奋善于吃苦,不到一年便将竹编手艺带回村里,并在全村传承竹编技艺。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小莲村的竹编手工工艺品达到了鼎盛时期,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大连、蓬莱、青岛、东北等地区。主要有竹提篮、竹毛笼、竹提盒、竹筐、竹筛子、竹笸箩、驮篓、大笸箩、竹灯笼、大竹筐等40多个品种。清朝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竹编手工艺品帮助小莲村一代代人缓解了受穷挨饿的生活局面,从而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小莲村竹编手工技艺得到充分发展。村里成立了竹编组,组织竹编专业人员去南方学习,派专业人员去大连、烟台、蓬莱、青岛等地传授技术。改革开放后,全村有200多户搞竹编加工,每户年收入达1万多元。2013年,小莲村竹编手工技艺被列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李正成)


编辑:佘宗花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