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生态建设空间不足、生态建设工程落实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林业厅厅长刘均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国土利用规划统筹编制与监督实施力度,为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留出更大空间。
刘均刚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最大的民生福祉。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国土利用规划与生态建设规划脱节、各类用地规划重复交叉等问题,各行业部门之间应协调统一。他以山东为例。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面积要达到4570万亩以上。而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到2020年全省林地仅有2200多万亩,不足实现森林覆盖率目标需要森林面积的一半。
“土地性质不明确,生态建设用地难以得到保障,也是生态建设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均刚说,在环渤海地区有大面积的盐碱滩涂,国土资源部门视为未利用地,畜牧部门视为草场用地,林业部门视为林地或湿地,农业部门视为后备耕地。在生态用地与其他用途发生矛盾时,生态用地常常让位于其他用途,由此造成已纳入规划的生态建设用地难以得到保障。
从世界范围看,国土空间规划由城市向区域、由区域向全部国土覆盖,从单一开发性规划向多功能综合性规划发展已是发展趋势。刘均刚表示,应按照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加快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留出足够的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空间,确保生态规划用地落地落实。
刘均刚认为,应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禁毁坏林地补充耕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保持耕地总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一些地方通过毁林开垦完成占补平衡指标,有的地方甚至把基本农田划建到了干旱瘠薄的山地上,不仅难以形成粮食生产能力,而且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为此,他建议,改进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格条件,把占补平衡的重点放在现有中低产田改造和治理摞荒耕地上,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来保障粮食安全,严禁通过毁林种田进行耕地占补平衡。
针对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宜的办法措施,刘均刚表示,应进行专项清理,及时作出修改完善。“比如严禁利用耕地种植林果的限制规定,应予以修改。”他认为,发展林果并不改变农用地的性质,不破坏土壤的种植条件。同时,种植林果还具有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从实际情况看,植树种果已成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刘均刚还建议,加大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监管力度。对国家已明确规定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要依法限期退耕还林还草;对生态脆弱地区,探索延伸到20度或15度坡以上。有关部门分别不同区域和类型,规划建设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国家示范区。
(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