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吕凤臣 张文娟)“去年,俺不仅找到工作,有了月收入,而且入股村里合作社,年收入稳定,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莒县峤山镇徐家村贫困户穆振菊高兴地说起自家改变。徐家村,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也是典型的山区村。村庄三面环山,进出只有一条主路。2016年以来,一场无硝烟的战役———脱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
“俺村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曾让全村老百姓抬不起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徐德鹏分析贫困原因说,村庄土地贫瘠,水浇条件和耕种条件差,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村内多是老幼妇孺,加之村民对土地的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多年失修,更加剧了农业低效生产。
群众的期盼就是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为改变村庄环境面貌,去年,该村争取水利、交通等部门扶贫资金,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需求入手,出资帮助村里改造自来水、硬化道路,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俺家住的地势比较高,以前因压力不足,自来水根本用不上,只能每天到外面井里去挑水,一天往返两个来回,既麻烦又辛苦。”上了年纪的贫困户徐德明说。
扶贫工作组入驻后,将村民吃水问题当成首要大事来办。徐家村“第一书记”梁其东介绍,去年争取水利资金39.7万元完成村内自来水升级改造项目,对管道进行了彻底改造,铺设管线6000余米,安装水表180余块,安装净化消毒设备1套,建成了村村通自来水供水系统。今年8月份,又争取10万元直饮水项目,建成“惠民健康直饮水站”,实现了户户通直饮水,此外,为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户无偿享用健康饮用水600升,连续提供3年。
水的问题解决了,扶贫工作组又开始为村修路,解决出行难题。如今,泥土路变身水泥路,村民们出行远离扬尘与泥泞。“一年多时间,硬化了村道,修好了自来水管道,现在出行和生活便利多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干部张德淑赞不绝口,“这么短的时间,村里大变样,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巩固完基础设施,包帮单位注重将救济式扶贫转为开发式扶贫,从根本上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利用省财政特色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在该村成立了“地瓜深加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模式把所有贫困户纳为社员,并与贫困户签订脱贫帮扶责任书,将上级补助资金量化成股份摊给贫困户,贫困户人均持股,发放股金证,收益后按股分成,且有保底收益361元。保底利润以签订煎饼出售协议为切入点,每天加工煎饼500斤左右,解决了32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每位贫困人口年可实现1000元至1600元收益,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及村集体的收益。
为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消化、收入无法保证等问题,在镇政府帮助下,该村依靠帮扶企业,建成“日照星海服装有限公司精准扶贫车间”,吸纳2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就业。“活儿不累,一天8个多小时,工资也不低,一月一开支,全靠这维持生活。”贫困户王守芳边缝纫边说道,王守芳的丈夫20多年前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右手,干不了重活,家庭收入微薄。如今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可观的收入和其他分红,使她家已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去年进入脱贫攻坚期以来,莒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开展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从项目收益、住房安全、健康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开展脱贫解困,累计使4.5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今年,该县127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脱贫“摘帽”,剩余5255户、8464名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