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网讯 莒县招贤镇大铺村内国槐,树龄1700年,树高6米,胸围284厘米,冠幅2米,东西冠幅2米,南北冠幅2米。
莒县龙山镇徐家阿疃国槐,树龄1300年,树高10米,胸围280厘米,冠幅12米,东西冠幅9米,南北冠幅10米。
说明初徐氏前此立村。始迁祖有三个儿子,分家时为每户植一棵槐树以示同根同祖,期盼儿子们同甘共苦,相互帮助之意。分家后兄弟三人各自经营自己的田产,孝敬老人、互帮互助,日子日渐富足,尤其老三,牛羊满圈,米粮满仓。始迁祖过世后,兄弟三人各忙各的,来往越来越少,兄弟之情,同胞之怀,逐渐淡漠。老三的富足引起老大和老二的嫉妒,合计着要么重新分家,要么迁出一个。在老大老二的排斥下,老三无奈带领子孙外出另谋出路,老大、老二侵吞了老三的家产。光阴荏苒,不过几年,老大、老二两家的槐树相继遭雷电袭击后枯死,唯有老三家的槐树依然旺盛,茁壮成长。老大、老二到了风烛残年睹物思亲,每当看见老三家的槐树,无不愧疚在心。老大、老二再次商量,接回老三,让出田产,兄弟三人重归于好。之后,三家合管一棵树,更加团结,和睦相处。后传为佳话,至今流传。
莒县闫庄镇渚汀国槐,树龄1000年,树高16米,胸围190厘米,冠幅12米,东西冠幅12米,南北冠幅12米。
莒县陵阳镇西山河国槐,树龄1000年,树高8米,胸围360厘米,冠幅8米,东西冠幅10米,南北冠幅7米。
莒县碁山镇东毛家庄国槐,树龄700年,树高12米,胸围417厘米,冠幅6.8米,东西冠幅6.6米,南北冠幅7米。
1943年7月,八路军八支队开辟了茅埠河上游解放区,深入乡村开展工作,此树是重要的联络地点。地方党的农村工作队干部王毓培(任区委书记)发展了第一个共产党员、同年10月莒沂县峰山分区委成立,王毓培曾秘密召开区委会议等都以此树为联络地点。
莒县库山乡大福照村内大街国槐,树龄700年,树高15米,胸围320厘米,冠幅9米,东西冠幅9米,南北冠幅9米。
元代贾氏祖、宰相贾居贞之侄迁此定居,先名虎爪,1944年改为大福照。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年轻夫妻为避战乱四处流浪,后在此落脚,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就选择了一块向阳平地,搭棚支锅住了下来,并在门前栽了两棵小槐树苗。夫妻俩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了世外桃源式的安适日子。小树渐渐长大,子孙繁衍昌盛。世代人们听着讲着这美好的故事,看着历经沧桑的古槐,更加关爱敬仰,尊称两棵古槐为“槐树爷爷、槐树奶奶”。
莒县小店镇卢家孟晏国槐,树龄600年,树高15米,胸围320厘米,冠幅10米,东西冠幅11米,南北冠幅9米。
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位姓孟的人,为解除水患,倡导在沭河修堤筑堰,所筑之堤人们称之为“孟堰”,卢氏立村,以堰为名。古槐与村同龄,它以沧老的躯干,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诉说着这方热土的沧桑变迁。
莒县碁山镇刘王庄国槐,树龄600年,树高7米,胸围270厘米,冠幅7.8米,东西冠幅7.6米,南北冠幅8米。
莒县碁山镇凤凰村国槐,树龄600年,树高5米,胸围280厘米,冠幅8.8米,东西冠幅8.6米,南北冠幅9米。
明初严氏迁此居住,立村时栽植槐树3株,今存1株。该村因在金华山和虎山两山之凹,恰象树杈上的喜鹊窝,故名“野鹊窝”。1945年某夜,村里一老人,梦见一对美丽的凤凰落在了老槐树上欢唱俏叫,于是天亮起床后便来到老槐树下,见树叶绿了、生机盎然,遂提议改村名“凤凰村”。
莒县碁山镇车峰峪国槐,树龄600年,树高7.8米,胸围180厘米,冠幅8.5米,东西冠幅8.9米,南北冠幅9.4米。
莒县城阳街道潘家屯国槐,树龄600年,树高8米,胸围180厘米,冠幅9.5米,东西冠幅9.7米,南北冠幅9.3米。
莒县闫庄镇郭家当门国槐,树龄500年,树高9米,胸围350厘米,冠幅11.5米,东西冠幅11米,南北冠幅12米。
明嘉靖三年(1525)车氏立村,植槐七棵。到抗战时,古槐还剩三株,1944年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七纵的部分连队在该村休整,因烧柴困难,村民主动砍伐一棵献给解放军烧火做饭。
莒县闫庄镇郭家当门国槐,树龄500年,树高14米,胸围190厘米,冠幅6米,东西冠幅11米,南北冠幅12米。
莒县峤山镇吉兰村国槐,树龄500年,树高14米,胸围267厘米,冠幅20米,东西冠幅20米,南北冠幅20米。
明代解氏立村,后有宋、张两姓迁入,因养鸡多,盖的鸡栏多,民间有“鸡爱啄蟹”的俗说,引起解氏忌讳而迁出。村内原有两颗国槐,1958年砍伐一棵,现存一棵。1939年前后,日寇侵占莒县。为奋起抗日,招贤镇大罗庄村的宋延琴(1904-1940,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任中共莒县党支部书记。是中共中央原组织部长、原政治局常委宋平的哥哥)于“七七”事变后拉起抗日队伍,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5月任莒北县县大队第三中队队长。他和吉兰村的宋宜友、宋宜明等在对敌斗争中以敲古槐树为信号,通报敌情转移群众。1940年宋延琴被叛徒杀害,宋宜友、宋宜明转入地下活动。1943年崮山区区长张约、游击队副队长来凤桂、妇女主任来秀娥多次在树下开会,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动人民抗敌、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