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山东自然灾害频繁,政局动荡,匪患猖獗。许多日照人背井离乡,到东北闯关东谋生。他们秉承了日照人勤劳质朴的风格,垦荒种植,建立自己的家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却打破了他们的平静生活,剥夺了中国百姓生存的权利。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曾先后组织了50多万义勇军,奋起抗日,打击日本侵略军。后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后来发展到11个军,30000余人。他们手持大刀长矛和劣势武器,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相拼,用满腔热血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伪军进行顽强的战斗,消灭日伪军18万名,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北抗日英雄中,有许多闯关东日照人的身影,卢庆、贺淑魁、张传福、张信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国民救国军抗日英雄卢庆。卢庆(1908—1932),山东省莒县人,生于1908年。“九一八”事变后,王德林率部反正抗日,宣布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由王德林任总指挥,孔宪荣任副总指挥。卢庆参加中国国民救国军,担任连长(一说担任连副)。1932年2月20日,王德林率中国国民救国军收复敦化,接着连克额穆、蛟河等城镇。额穆之战击毙日军大尉小川,打死敌兵一百二十名。卢庆在战斗中作战勇敢,歼敌多人,重创日军。几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热情。但3月16日,在额穆县墙缝之战的激战中卢庆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中国国民救国军参谋长贺淑魁。据《日照贺氏族谱》记载,贺淑魁是日照国际海洋城涛雒镇人,早年随父闯关东谋生,“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后,他变卖家产资助王德林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义勇军)”,王德林担任总指挥,贺淑魁任参谋长。“中国国民救国军”连获战功,先后收复敦化、额穆等城镇,人民群众称之为铁军。
反日会长张传福。张传福(19011941),山东省日照县罗圈沟村(今属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人。因家境贫困,1916年随父亲来到黑龙江东宁县,曾在宁安、东宁等地当脚夫。1928年,接来家眷,在东宁县小乌蛇沟(今太阳升)落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1939年,日军强迫靠近国境5公里以内的村屯迁走。小乌蛇沟20多户居民被迁到老黑山、二道沟建新屯,张传福被指派为二道沟屯屯长。1940年初,抗联五军政委季青带领队伍在二道沟附近建立密营。3月,在抗联队伍的帮助下,二道沟建立了反日救国会(简称反日会),张传福任会长。此后,张传福即以“屯长”这一公开身份为掩护,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活动,支援抗联的抗日斗争。
为切断人民同抗联的联系,日伪统治者将新屯用围墙围起。在不足30户的二道沟屯,派驻了15名警察,群众出入都要严格检查,下地带饭,只准带一顿吃的。由于敌人的封锁政策,抗联队伍的衣服和粮食等供应,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为了帮助抗联部队,张传福教育二道沟群众,宁可自己吃糠咽菜,勒紧腰带,也要把节省的粮食和衣物送给抗联。于是他组织群众利用夜间将粮食、衣物等送到指定地点。还以“屯民需用”为名,买来衣服和鞋袜送给抗日联军。为了防止敌人的偷袭,张传福经常收集敌伪活动情况,通过秘密交通员许正祥及时向抗联转送,使抗联部队多次化险为夷。敌人多次“讨伐”扑空,加强了对二道沟屯的特务活动,终于知道了二道沟屯民与抗联的关系。老黑山日本宪兵队,先后逮捕了张传福和二道沟的陈长松、时德正等17名反日群众。张传福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没有出卖抗联和群众,还设法通知许正祥转移。为了开脱群众,把一切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为了统一口径,他还设法告诉在押群众:“别乱说,一切事情都推在我一个人身上。”由于张传福和其他群众的“口供”完全一致,过了几天,除张传福外,其余全被释放。
敌人见刑讯对张传福无效,就改变花招,把张传福家搬到老黑山,白天让张传福干活,晚上放他回家住,派特务暗中监视,企图发现重要线索。但过了一个月,什么线索也没得到。于是又让张传福只身去二道沟找抗联劝降,并让他探听抗联活动情况,回来报告。张传福每次去二道沟既没找抗联劝降,回来也不向宪兵队报告抗联情况,却利用去二道沟机会,带领群众给抗联送去100多斤小米和其它食物。抗联将士为了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回老黑山,秘密把家搬出来随抗联一起走,张传福却说:“我自己走了,全村群众就要受敌人的迫害”。他又回到老黑山。敌人恼羞成怒,又将张传福逮捕,关押在牡丹江铁岭河监狱。1941年3月25日,敌人对他下了毒手。
张传福虽然不是抗联战士,却称得上是一位抗日英雄。敌人杀害了他,但他领导的二道沟反日群众同抗联的联系并没有切断,他们仍坚持给抗联输送物资,为抗联活动做出许多贡献,直到1944年抗联转移为止。
抗日特工张信。张信(1894—1941),山东省莒县人。因家乡闹灾荒,19岁时随叔父闯关东来到东宁县三岔口,开始给地主家抗长活。第二年又跟着叔父到正南岭的山里种大烟。张信在正南岭认识了一个大户人家,名叫陈玉林,经陈介绍,张信到平方店的炮兵营当了一名炮手。
1932年5月,王德林(山东沂南人,和张信是山东老乡)率抗日救国军总部转移到东宁县城三岔口。东宁县的各山林队都投奔了救国军,张信和一些爱国青年、有识之士也参加了抗日救国军队伍,追随抗日救国军参加抗日斗争。张信办事稳妥,老练成熟,善交际,深得王德林信任,被分配到救国军总部担任联络副官。他利用在炮手营结识的熟人,帮助初来乍到的救国军和地方协调,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1933年初,日军占领绥芬河后,逼近老黑山,救国军总部两面受敌,王德林在众将领的劝说下,撤到苏联境内。张信把有了身孕的妻子送到了正南岭的娘家,也顾不上年迈的叔父跟着救国军队伍去了苏联。张信跟随队伍到了苏联的乌苏里斯克,后跟苏方协商,部队要绕道开往新疆。张信没有去新疆,而是接受了搜集日军的情报、及时转告部队的新任务。1933年7月的一天夜里,张信从苏联潜回正南岭屯。不过他没在家中久住,就踏上了寻找主力部队的路。他翻山越岭,一路西行边走边打听,最后在绥芬大甸子找到了救国军吴义成部。在绥芬大甸子,张信得知吴义成的部队准备打三岔口时,他立即赶回东宁侦察敌情,并发动他所结识的朋友来支援这次军事行动。
张信走南闯北见识多,交友广,在屯里有很高的威信。为了完成义勇军交给的任务,他决定依靠多年结交的朋友建立秘密组织,开展反日活动。他们建立起以“驱除倭寇,救国保家”为宗旨的“反日会”,张信担任会长,黄敬熙、葛福春为副会长,王绍卿为联络员。他们为抗联和游击队搜集日军的情报,提供粮食、衣物和药品等,这一切做的都非常周密,直到1939年,没有出现一点疏漏。
1940年,抗联情报员张希山在东宁被捕叛变,供出了与正南岭经常有联系的张信、王绍卿、黄敬熙和刘洪邦。同年冬天,王绍卿在西沟被石门子宪兵秘密逮捕。王绍卿失踪后,形势十分严峻,大家劝说张信到外地去躲一躲,张信坚决不同意,他耐心对大家说:“我们做事是为国为民,将来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说有反日会,有事我一人担着。”
1941年4月10日中午,日伪宪兵队闯到正南岭张信家,以通苏嫌疑逮捕了张信。张信在宪兵队中被严刑拷打,英勇不屈,于同年冬遇害。
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东北的年代里,像卢庆、贺淑魁、张传福、张信这样的抗日英雄,他们或在作战中壮烈牺牲或突然被捕或突然失踪,许多人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来。但他们不畏强暴、勇于抗敌、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933年11月,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宣传处根据军中日记编写出版了《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该书除记载对日作战经过外,还记载了自1932年3月至1932年12月该部在对敌作战中牺牲的义勇军将士共534名,包括年龄、籍贯、职务、作战牺牲地点及牺牲时间。在534名抗日英烈中,山东人最多,共213人。籍贯日照县的8位,莒县的6位。但是,几十年来,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抗日英烈的家人很难看到《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对自己的亲人80多年前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的事迹知之甚少。加之资料缺乏,消息闭塞,传播途径落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兴起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其性质所限,史料少之又少,因此,地方史志也鲜有记载,致使他们抗日的事迹长时间湮没人间。无数在战场上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勇士为国捐躯,后人只能给先烈们立起无名英雄纪念碑。
白山黑水,英魂永存,缅怀英雄,勿忘历史。
参考文献:
1
.孔令波《东北抗日义勇军人数考》,《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本文对东北抗日义勇军人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在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比较,去伪存真的基础上,以1932年夏秋义勇军发展最盛时期为时限,得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人数为55万这一比较准确可信的结论。
2.《东北抗日义勇军历史沿革》,凤凰网历史综合,2009年12月18日。
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有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东北军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绅,还有遍布东北各地的绿林武装以及民间团体红枪会、大刀会等。1932年夏,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三十余万人,活动遍及东北三省及热河省一百七十二县中的一百零二县和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迫使日军不得不多次向东北增兵设防,以维护其殖民统治。
3.王作东《盘点:从东北抗日联军走出的10位开国将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年02月29日。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由部分原东北军、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76万日军,消灭侵略者18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10余万次。
4.《日照姓氏之贺姓》,《日照指南》2014年第8期。
5.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宣传处编写《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1933年11月出版。
6.东宁县志办公室编写《东宁县志·第二十一篇·人物·第一章·传略·张传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7.《抗战时期林口县中共地下党、团、反日救国会活动》,《林口县志》。
8.韩茂才著《要塞风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4月第1版。
9.牡丹江烈士纪念馆文献资料。
数字报纸链接:
http://epaper.rznews.cn/shtml/rzrb/20170924/4199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