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香
丁惟鲁(1871—1954)字揆野,晚号素画。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人。1891年中举人。189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济南府知府、山东东临道尹、北洋大学监督、日本留洋学生副总监等职。曾参与1895年的“公车上书”,主张维新变法,改革帝制。1915年,因反对帝制被选为国民代表。他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著作有《日本学制纂要》《新式万国地理》《医学窥录》《揆野诗集》等。书法攻颜,尤擅小楷,功力深厚。晚年弃官归里,闭门读书,偶有达官贵人来访,亦拒于门外。1954年病逝于青岛。
1
去位于碧海路上教授花园北侧的日照市抗战纪念馆参观,受到馆长刘军华的热情接待。
笔者多年前与刘军华馆长认识,在他家里,楼上楼下,收藏的全是抗战时期的刀枪器械以及日本人手绘或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地图、战区地图、画报之类的战备物品和宣传物品、中国军民缴获的日军物品,他说外面还有几个仓库,都是。
那时他希望能有个地方将收藏的这些东西展出来,考察了几个景区,抗战文化与景区的文化氛围都不相符,没有实现,之后,他忙于收藏,我手机几经更换,熟人的号码丢掉大半,七八年没有联系上了。没想到他已经于去年在这里开起了抗战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和钱币博物馆。
抗战馆里,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展示,整齐陈列的历史遗物将那段岁月的罪恶、血腥、残酷、抗争、意志展露无遗,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在一个个小小的地雷里、一把把锈刀里、一支支锈迹斑斑的简陋枪里,让人震撼,让人渺小,又让人激昂。
在这场战争里,日本投入了410余万兵力,中国投入了560余万兵力,战争中,日军伤亡130余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多少热血儿郎,为了国家和人民慷慨赴死。
想起电影《永垂不朽》里的歌———
总有一天
炊烟回到村庄
那隐约是稻谷
晚来香。
总有一天
天使安心梦乡
在妈妈的怀里
轻轻晃。
我的祖国
不再忧伤
我的祖国
到处是安详。
我只想要
炊烟回到村庄
那隐约是稻谷晚来香
我只想要
天使安心梦乡
在妈妈怀里
轻轻晃。
我的祖国
不再忧伤
我的祖国
到处安详。
我从此去了
就不回来
留一片云
当做是我的纪念。
你如果想我
就看看天。
9月24日,朱德元帅之外孙刘康和夫人左焕、张治中将军之孙张皓霆和夫人陈金秀、黎玉之子黎小弟、牟宜之之子牟广丰等红二代参观了抗战纪念馆。
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都应该在历史里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了解生活的满与不满,珍惜活在当下的每一刻,尽可能地为社会做点贡献。
民俗博物馆比较小,他是有很多东西的,但因地方太小,无法摆出来。有襄着象骨的贵家小姐的衣柜,有官员坐的轿子,有各种时期的生活物品,有展示农民种水稻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屏风画卷。更重要的是,有末代皇帝溥仪送给皇后婉容的缝纫机,刘军华馆长说,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那一架,但是同款是确定无疑,而那台缝纫机,至今收藏界也不知道在哪里,是不是这一台也未可知。
钱币博物馆就蔚为大观了,从远古时期的贝壳币,春秋时期的刀币、铲币、历朝历代的钱币及至袁大头的各个种类,无一漏缺,令人大开眼界,又肃然起敬,且不说钱币自身所附带的朝代气息,时间价值,单就刘军华馆长为收集收藏这些钱币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就足以让人钦佩,任何一个爱好,不坚持下去,都成不了气候。而刘军华馆长说,他的钱币博物馆,目前是鲁东南地区收藏量最多的钱币馆。
多少年的风和雨,多么执着的坚持!
2
参观完毕,落座喝茶。
刘军华馆长曾在涛雒呆了七年,自然而然地,我们的话题从展馆的设想就转到了涛雒的文化,他手里,收藏的几箱子的字画中,涛雒人的不下几十张,只是苦于没有地方展出。谈到兴奋处,他忽然想起,刚刚收藏了涛雒丁惟鲁的一张照片和一副字画,是年轻的丁惟鲁在北洋大学担任总督办(校长)时的留影和一封家书。
我知道丁惟鲁曾参与著名的“公车上书”,也知道他曾任过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的校长,做那样成熟的事情,我以为他当时应是中年人了,但当看到照片,不由得惊叹,那是怎样一张年轻的面孔啊,又是怎样一手好字,工整秀气又苍劲有力。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的丁惟鲁初中进士就在近代的风云历史留下了浓重一笔,涛雒,真的是地灵人杰啊。
丁惟鲁出生于1871年的涛雒,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会魁,殿试二甲第二十六名进士,朝考一等第二名,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因此他在涛雒的宅子又被称为翰林院,是和五宅、山房齐名的古建,据说现在的涛雒小学就曾是他的家。
当年,点翰林的主考官是谭嗣同,丁惟鲁紧随谭嗣同,政治观点深受谭、林、康、梁的影响,追随他们参与了1895年的“公车上书”,主张维新变法,改革帝制。建议学东洋,走强国之路,主张开办学堂,培育新人;号召妇女不缠足,男子剪辫子;全力宣扬破除迷信,不信鬼神等进步思想。
1913年,因视察教育到日本,任留日学生副总监。1915年,因反对帝制被选为国民代表。
1895年,光绪帝变法维新,自立图强,在天津原博文书院的基础上,支持创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由盛宣怀担任总办(校长)。1905年,丁惟鲁担任督办,总理全校事物。
光绪倒台,维新失败,丁惟鲁即退出了政界,靠行中医维持生活,五十岁以后回归故乡涛雒,闭门读书写字,不涉政治。1938年后的日本侵华期间,丁惟鲁居住青岛,依靠儿女供奉,青岛市伪市长赵琦派车去接,他不去;又亲访,他亦托病不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1954年,丁惟鲁在青岛病故。青岛市委认为他早年主张维新变法,具有政治远见,晚年在蒋政权和日伪军统治下,敢于蔑视,敢于拒绝,派第一副市长张公制代表党政亲往吊唁,并资助殡葬费。
丁惟鲁一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注释过《老子》一书,被青岛古学界誉为活词典。他的字,以及丁守存、丁麟年的字,为各收藏家追逐。
总有一天/炊烟回到村庄/那隐约是稻谷/晚来香
这革命者的理想与追求,又何尝不是丁惟鲁心底的追求。丁惟鲁少年得志,高居庙堂,叱咤风云,中年晚年却能耐住寂寞,隐居故乡,板凳坐冷,不为诱惑,不为利动,其行为节操,犹如浮躁社会里的一盏明灯。
丁惟鲁早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他的气节,他的追求,他的成就,依然深深影响着后辈子弟。
愿涛雒的繁华尽快超越往昔,涛雒的文化复盛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