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本报论苑
我要投稿

乡村振兴要守护好优秀传统村落文化

发布时间:2018-11-28 10:20:10

刘金堂 刘超
  传统村落是乡村乡土建筑与乡土文化的综合载体,承载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遗产和生态文化资源,蕴含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生共荣的生态关系。优秀传统村落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如果没有传统村落文化,乡村就失了生机、没了精气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村美民富,需要用传统村落文化凝神聚气、提振精神。
  乡村风貌赋形。乡村,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态环境,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在建筑形式、建筑组群布局、轮廓线、基础设施、绿化风景等方面,有其鲜明的传统风格。这些与城市同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让乡村显得弥足珍贵。留得住乡愁,不是保留破败的乡村和对贫穷的回忆,而是将现代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融入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要围绕传统农耕文化赋传统村落之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让传统农耕元素在乡村风貌上展现出新时代风采,把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与优美的生态融为一体,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大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契合山水田园生态环境,全力恢复乡村历史质感,彰显古风古韵地域文化。
  乡村文脉铸魂。乡土文化是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把厚植于乡村千百年的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弘扬开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个乡村的“颜值”就会高起来,“气质”也会各具风采。许多传统村落保持着独特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家规家训、村规民约,保留着地域特色的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多种风格,传承着家庭家族、亲孝礼仪和社稷家国观念,对村民价值取向、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如“拯救老屋行动”,守护即将逝去的乡愁;运用“民俗+”思维,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依托地方性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打造主题型农业公园、现代农庄和特色小镇,开展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村居博物馆、撰写村志,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通过微纪录片、深度文字解析等多种方式,留住沉睡中的历史映像和文明。
  乡贤助力增色。中国乡村社会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并由此生成了绵延不绝的乡贤文化,涵养着风习教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弘扬乡贤文化,既要做好古代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弘扬现代新乡贤文化。既要保护利用好古代乡贤故居、遗址和文化遗存等文物,又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吸引现代乡贤回乡。今日乡村,退休返乡的干部、教师、工人,怀揣金色梦想的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热潮的返乡农民工,矢志反哺桑梓的成功企业家,还有热心乡村公益事业自愿从事乡村建设新乡贤群体更加多样。要充分发挥乡贤在经济发展、乡村治理、脱贫攻坚、道德引领、优良家风等方面的作用,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凝聚乡村向心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紧缺问题。
  (作者单位:中共五莲县委党校)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