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中明确把“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依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纵观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当党正确研判了所处的历史阶段,党的事业就会“凯歌行进”;反之,当党对历史阶段判断出现失误时,必然带来党的事业的曲折发展。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准确锚定中国革命在历史和时代坐标中的位置,详细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任务、动力与前途,解决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怎么革命、革命后走向何处”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遗憾的是,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中央低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历史方位的判断出现失误。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了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命题,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根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根本上解决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后,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重申了这一论断。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而言,中国国情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成为当下理解中国与世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大“实际”。
“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意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时间上看,大致要经历一百年的历程,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阶段,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因此,强调“三个没有变”,并不否认我国社会发展呈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时,明确主张写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话。随后在多个重要场合,他都反复提到这句话,并且强调“这句话涵义是很深的”。在我看来,“新的历史特点”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另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成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概括为“三个意味着”,即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内涵丰富,还应做多层次多角度的具体分析。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三是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四是社会建设有序推进,但民生方面的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但与人民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六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依然艰巨;七是从严治党成就卓著,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由上观之,“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既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普遍性,又彰显了新形势下的特性。
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方法论自觉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时,既看到普遍性又看到特殊性,既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一面,又看到其不相适应阻碍发展的一面等。
第二,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统一。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影子,历史对现实会产生影响,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社会发展阶段性”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头提出来的,它承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阶段。其特征必然是前一个阶段特征发展的结果,也必然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特征。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来考察。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又会反作用于实践。新的实践要求我们拓宽视野,对“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此外,“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中全面审视和分析。
第三,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命题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讲“阶段性特征”,其前提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无论阶段性特征怎么变化,只要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初级阶段”就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是我们最大的实际。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总之,“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方位新的判断,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基础。它的提出和阐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自觉全面的新境界。(王立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