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线之后》不同于一般的谍战片,故事里没有凭一己之力挽救于万一的孤胆英雄,也没淹没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往往被压抑至最底层的人性本能。它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替时代记录着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隐姓埋名,甚至终其一生不被人知晓的幕后英雄。
《断线之后》拍摄于2023年,该片是以寒亭籍年轻共产党员刘英等真实人物,在青岛舍生忘死、虎穴锄奸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创作改编,真实再现了刘英、牟鸿礼等一批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党的纯洁性,忠于职守、敢于斗争、严守纪律、奋力挽救山东党组织的英雄气概和光辉形象。
影片故事线较为简单,但在剧本的排布下,还是呈现出了情节环环相扣的效果,既有斗智斗勇的惊心动魄,又有舍小家顾国家的革命情怀,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影片整体似涓涓流水,虽然有很多紧要关口,但在导演的处理下,观众更像是在看一幅巨幅的展示画,里面既没有形象“高大全”的英雄,也没有好似预知剧本般的“最强大脑”,甚至连带一次又一次的翻转都削弱了震撼力。
但也是因为这些,反而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让观众毫无情感负担地走进故事当中,走进1927年的中国,走入那段战火硝烟、为国为民的一页史书中去。
由于故事背景发生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一些对口暗号和城市背景便让山东观众感到尤为亲切真实。比如电影中“头辣腚骚,萝卜吃腰”“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以及女情报员以勾画风筝出场的场面,都十分具有地域特色。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播出时间里,敌我双方的特务不断来回穿插,让原本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效果,最后以集体力量合为一体,攻破看似坚不可摧的敌特伪装,顺利完成锄奸任务为最终结局。
最后一刻,观众们还沉浸在儿子放着风筝无限想念父亲的温情里,化名“刘英”的特情人员不得不又一次奔赴在完成任务的路上。
影片结尾有文字说明,这位长期化名“刘英”的英雄人物,直至牺牲之后才慢慢被人知道,他本名姓马,潍坊寒亭区人,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年纪轻轻便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全部,牺牲时年仅30岁。直到很久很久之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祖籍、原名。
这部电影很容易将观众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不用强烈爆燃的镜头,不用夸张伟光的情节,就让人感受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英勇奋斗的人们的精神力量。让人打心底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影片取材的实际故事中,牺牲很多年后,人们还是记住了他的名字,然而放眼整个革命,又有多少英雄至死不被记住,因为他们做着特殊的工作,是烈士丰碑上永远无名的一笔。
1921年到1945年间,无数中华儿女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许多人的名字被镌刻在了纪念碑上,他们的故事也被后人诵念。然而,又有多少人,却像这位马姓烈士一样,因种种原因,成了“无名英雄”?
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淹没了太多太多,但是,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舍己为国、大公无私、有勇有谋、立场坚定的信念不应该被淹没,他们为国为民所作出的光辉事业不应该被淹没,他们心系未来、为民族而战的高尚情怀不应该被埋没。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和平、安定、温馨、安全的生活的我们,更加不应该忘记,是多少个无名,才换来今天的安定幸福。
英雄远去,可是他们已经刻入灵魂的革命理想,和那些用鲜血用生命捍卫的信仰,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凝练成共产党员的魂脉,守护着沃野千里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百姓。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基石、梁柱,更是每个共产党员心头不熄不灭的光。(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