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全民阅读
我要投稿

日照人物 | 王文娟:文苑笔耕乡土情

发布时间:2019-08-02 07:25:34

QQ截图20190802070522.png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蓓蓓

  她是一名基层文艺创作人员,不善言谈,内向腼腆,低调质朴,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倦。

  她很喜欢特蕾莎修女说过的一句话:“这一生,我们无法做大事,只能心怀大爱做小事”。

  她就是第十届市政协委员、五莲县文艺创作室主任王文娟。

用手中的笔回馈家乡

  “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今天。”谈到走上写作这条路的时候,王文娟语气淡然,但随着时间的打磨,那一刻在她记忆中开始显得耀眼。

  白天在乡镇忙工作,晚上守着一盏台灯写作,就这样开始了创作之路,而这段经历也成为她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得知县文联招人,王文娟立马报了名,成为一名文联人后,她心怀一腔感恩之情,最想做的就是要创作出好的作品。

  一个作家,什么是立身之本?毫无疑问,是作品。

  “优秀的作品通向深微的人心,传达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梦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精神,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王文娟坚持用作品说话,从事文学创作就得有自己的作品。

  这些年,她出版了《开在心田的花儿》和《一念倾城》两本散文集,在《山东文学》《青岛文学》《联合日报》《日照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获得了多个奖项。2018年《我的政协“情缘”》在山东省政协组织的“政协委员谈履职”征文中获优秀奖,诗歌《日照,一个有温度的名字》在“奋进30年筑梦新时代”2019日照新年诗会获优秀奖。她创作的另一首诗歌,有关五莲风光风物的《五莲五莲》,在数次演讲大赛中获得佳绩,颇受好评。她的散文《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在五莲县委宣传部组织的“五莲好家风”征文中获奖并被收入专辑。

  “印象最深的还是《夏日,就一窗清风读书》。”王文娟回忆,那是为2017年山东省政协组织开展的“全民阅读 委员立行”活动创作的作品,最终获得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政协办公厅、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颁发的“优秀征文”奖。

  不仅作品获了奖,还被拍成宣传日照的短片,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参加颁奖展演。

  “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市政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对政协委员们培养的结果。”王文娟坦言,如果不是一名市政协委员,自己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机遇,站到这个平台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宣传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身为一名文联文艺创作室的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王文娟始终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被喧嚣干扰,不追逐商业化,用心写作,用作品修行,砥砺平凡人生;“到人民中去”,贴近群众,倾听老百姓的声音;用真心写作,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用手中的笔,履行一名作家的天职,回馈自己的家乡。

书写家乡永远在路上

  创作要反映时代,文联工作也要紧跟时代。

  近几年来,微信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公众号平台发表文章传播速度是传统纸媒不能比拟的。

  “在做好文联刊物《五莲视界》的编辑之余,我就想着要办一个文联创作室的公众号,更好地宣传五莲。”王文娟解释,办公众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联创作室作用,引领、带动全县文艺创作,大力推介新人新作,助推文艺繁荣新局面。

  2017年元旦假期中,王文娟找了一位九零后文友帮忙,注册成立了“五莲创作室”公众号,从此她给自己额外找了份“苦差事”。

  每天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习:怎样制作微信帖子,怎样在平台发布,怎样回复。

  帖子做好了,王文娟的头疼事又来了,“没人看也不行啊!”点击量过少就不能发挥推广宣传作用。

  如何提高点击量,王文娟“绞尽脑汁”。

  “内容为王!”王文娟每天精心策划、雕琢高质量的文艺贴子,向省市的著名诗人、作家们约稿,设立“名家名作”栏目;注重培养新人,设立“映山红园地”栏目;还多方联系请同学朋友老同事们帮忙转发。

  一段时间的辛苦运营,平台终于有了“原创”和“打赏”功能,“虽然不多,但无论多少,我都把读者打赏作为稿费,发给作者并把相关截图发给他们。”王文娟回忆。

  2017年4月,她策划组织了首届“春天的故事”原创征文大赛,既然是大赛,没有奖金也得有奖品啊。没有钱买奖品怎么办?她个人出资1600余元,加上平台编辑们以及热心人捐款,购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书籍作为奖品,还请了市、县里德高望重的作家老前辈们当评委。

  “组织这次活动很辛苦,每天发布两三篇征文作品,持续了两个月。”活动的成功,让王文娟很欣慰:推出了一大批文学新人新作,还有很多外地作者投稿,扩大了五莲知名度,也给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受到广泛的认可。

  依托创作室这个微信平台,她还自发组织一些爱好文学的朋友,成立采风创作组,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下基层,到农村去采风,看新时代新农村新变化,寻找田园风光中独具特色的乡村记忆……

  “我们要一直写下去,不仅仅是创作作品推介家乡,更要为当地文化发展储备人才。”说到这里,王文娟会心地笑了。

  王文娟始终认为:一个乡土作家,心属于故乡,魂属于故乡,艺术生命也难以离开故乡的藩篱。“创作无止境,书写家乡永远在路上。”

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政协委员

  对于王文娟来说,市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除了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还要认真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市政协委员。”王文娟表示,她想做的就是不断深入生活调研,关注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结合自身职业特点提出有价值的高质量建议。

  “在政协这个舞台上,不能只挂个名头,当一个过客、看客,也不能只在开会前搞‘临时抱佛脚’,弄个提案、建议交差。”王文娟时时提醒自己是一名全职的市政协委员,要把调研思考融入到履职尽责当中,做到“不调研,不发言”;要把专业优势融入到履职建言之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方。

  她注意到“非遗”这个词,源于五莲本土的传统戏曲“茂腔”。

  小时候在姥姥家听过一场茂腔戏,那俊美的扮相,独特韵味的唱腔,深深烙在王文娟记忆深处。

  在文联工作后,有一次去观看戏剧曲艺家协会举办的大赛,重新看到、听到茂腔,引起了她的关注,后来又看到一位退休老校长写的一篇关于茂腔的文章,深深被触动。

  由茂腔再想到其他,像传统的手工银器制作、中医针灸、柳编技艺、剪纸、鞋垫等,很多都埋藏在老去的时光里,不受人重视,甚至落满了尘埃。非遗,就像一株珍稀的花木,美丽而神秘,亟待保护传承。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委员,我有义务为凝聚着民间璀璨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声,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加大对非遗传承保护建议,在王文娟脑海里渐渐清晰。

  有了想法,王文娟有意识地多搜集这方面线索,每次去采风,她都会备好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录下一条条琐碎的信息。

  村里的老人、手艺人,也是王文娟重点调研对象。周末和节假日,她也闲不下来,一次次去村里寻访。白天去看、听、记,晚上回到家,整理线索、上网查阅资料,几个月后酝酿成熟,她提笔撰写了关于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的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很欣慰,终于为非遗尽了点微薄之力。”但王文娟深知,“非遗传承、把根留住”的路还很长。

  “我愿意尽己所能,以为人民创作为宗旨,将市政协委员的职责和使命融入其中,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在履职为民的实践中展现新的作为。”展望未来,王文娟坚定而自信。


编辑:刘源成
审核:
签发:许静
版权声明:日照日报、黄海晨刊、日照新闻网、主流日照客户端、主流日照微信公众号、主流日照小程序等本社媒体发布内容中,注明来源为“日照日报”“黄海晨刊”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本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个人转载或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为:“日照日报”或“黄海晨刊”。转载本社记者稿件需经本社授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