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认识更高一筹 行动更快一步

发布时间:2019-06-17 10:53:31

  本报记者 惠雪烨 通讯员 王田
  志愿救援、志愿寻人、志愿公益……对于他们而言,劲头十足———
  这是一群以80后为主体的团队,大多数是家境殷实的个体“老板”;他们以身为雷锋救援队队员为荣耀,且能从不计报酬的志愿服务中获得最大的愉悦感;没有硬性约束,团结互助在一起,24小时开机待命,接到救援任务,都会及时赶往现场。
  乍开始,有世俗的偏见,有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真是闲的;也有人说,真能抢风头。慢慢的,人们发现,这群人还真能做些实事,慢慢地,大家认可了,就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对于雷锋救援队的成员而言,志愿服务的十足劲头到底来自哪里?6月12日,记者采访金中楼雷锋救援队队员,倾听他们回忆一件件救援故事,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的心。
  在他们身上,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公益的价值。

  24小时待命救援
  在岚山区中楼镇,雷锋救援队服务电话——— 6431122,与110、120、119等救援电话一样有名。
  2017年10月组建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救援电话缘何会普及得如此之快?
  队长张守磊解释:“中楼镇的固话基本上都是以6431 开头的,122是交通救援电话,两组数字组合在一起便于推广,也便于群众记忆。同时,我们的救援电话24小时开机,只要接到符合救援范围的任务,都会无条件救援。”
  据了解,金中楼雷锋救援服务队的救援范围是:非车辆事故救援,协助交通疏导,帮助寻找走失人员。同时,接受部分应急救援。
  24小时值班!队员们的时间是如何保证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守磊解释:救援电话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固话转移至手机上,骨干队员轮流承担接线任务,每一个班次一个月。值班当月,接线队员接到救援电话后,就会将救援信息发至相应区域的队员微信群,该区域内的队员会根据手机定位距离远近,自觉领取救援任务。
  队员的自觉性,来自严格的选拔程序。张守磊说:“队员入队要经过报名、考察、预备队员三道关口才能成为正式队员。其中,队员考察期不低于35天,重点考察队员的群众威信、邻里关系,家人是否支持,以及业余时间是否充足等。”
  一年多来,救援队已经发展了133名队员,其中正式队员71名,其余62名还处于预备期。
  张守磊补充说:“我们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人每年至少需要参与40次救援活动,完不成任务的队员,或者连续3个月不参与活动的队员会被劝退。”
  据统计,2018年,该救援服务队累计参与救援672次,参与救援人数1791人次,参加公益活动13次,救助走失群众7人。
 
  救援,需要“抢单”
  “在现实中,我们都是要面子的人,谁都不愿意在团队中落后。”从事橡胶加工业的个体法人史昌鑫说,只要有任务,大家都会抢着去。
  在微信群里,经常会出现“抢单”的现象。采访当天,负责当月接线值班的鞠国琦突然接到中楼大集有孩子走失的求救电话。
  任务一经发布,11个人第一时间抢到了“救援权”,不到20分钟,6岁的小男孩被成功找到,化险为夷。
  王军飞是去年参与救援次数最多的人之一,他一年抢到了200多次救援任务。他的职业是中楼饭店的法人。他说:“饭店聘了职业经理,我业余时间挺多的,与其用来喝酒、打麻将,还不如干点有意义的事。”
  张守磊说:“王军飞是我们队伍中,最积极的,只要有救援任务,总是第一个去。”
  打开雷锋队救援群,记者发现,群里的队员非常活跃。没有救援任务时,他们都会聊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事,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一旦救援信息出现,队员们就会争抢参与,如果抢的人明显超过任务量,队长就会让最近距离的队员前去,防止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持续13小时的救援
  接受采访的队员中,多数人都讲到了同一次救援事件。
  2018年7月12日傍晚6点多,救援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雷锋救援服务队吗?我家老人走失……请求救援队帮助。”
  张守磊接到求助电话后,在微信群里作了简单描述。
  商榷后,当即决定,在全中楼范围内发动寻找,确认信息、判断老人走失路线、朋友圈发布公告、上路寻找……搜寻持续到晚上11点,还是没有找到。看到队员们如此辛苦,老人家属主动跟队长张守磊提出第二天再找的想法。
  令老人家属没想到的是,张守磊当场反驳说:“如果走失的是你的孩子,你会放弃吗?”
  一针见血地点醒了老人家属,也重新燃起了队员们一定要找到老人的斗志。继续查监控、问询路人……最终发现了老人的线索。一路追寻,第二天上午9:00左右,在临沂市临港区成功找到了走失老人。
  激动、感动汇聚在一起,队员们的疲惫感一扫而空。回忆这次救援,张守磊说:这次救援活动累计发动了50多辆车,70多人,历时13小时,参与救援的队员平均花费也差不多200元。

  “俺爸爸是雷锋救援队的”
  韦庆华,金中楼雷锋救援队副队长,在中楼镇上开了一家家电专卖店。11岁的儿子,性格外向调皮,没少做让他犯头疼的事。
  但有一样,让韦庆华极为自豪。
  “俺爸爸是雷锋救援队的!”韦庆华说,儿子在学校经常拿他的这个身份在同学们面前炫耀,雷锋的名字已在孩子的心里扎下了根,即使买个帽子都会选择“雷锋帽”。
  作为金中楼雷锋救援队的发起人之一,2017年10月至今,韦庆华参与的救援活动记录在册的已经超过100多次。
  “家人的支持是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韦庆华认为。
  采访中,队长张守磊、队员陈鹏飞等,都不自觉地表现出家人认可自己这个业余职业的自豪。1987年出生的陈鹏飞是一名2岁孩子的母亲,谈起家人的支持,她举例说:“有一次,晚上接到了救援通知,因为孩子太小离不开母亲。”正在两难间,她妈妈说,你去吧,孩子由我来照顾。
  救援队队员的获得感还来自社会的认可。有一次,韦庆华到一个偏远村安装空调,施工过程中,村民认出他。韦庆华回忆,“你不就是雷锋救援队的嘛!聊着聊着,这个群众成了他的帮手,辅助他完成了施工任务。”

编辑:穆盛娟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