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照要闻
我要投稿

我与日照30年 | 黄墩支教轶事

发布时间:2019-06-24 07:49:03

1954年8月,从诸城师范毕业后,我满怀激情响应党发出的“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来到了偏远的黄墩小学任教。

黄墩,地处日照最西边,离城一百多里。当年通往黄墩的是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土路,教育局为我们雇了一个挑夫挑着行李,徒步向黄墩进发。

从小没见过山,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腿像灌了铅一样,又沉又酸,大汗淋漓。爬到猴子顶,实在走不动了,便四仰八扎地躺在路旁的树荫之下。见此情景,挑夫就自己先去黄墩报信。

过了好大一会儿,突然传来一阵塔塔的响声。顺声望去,只见几个黑影正向我们靠近。我们坐起身,一看,挑夫领来三个人,一人牵着一头毛驴。

“你们是教育局新分来的老师吧?”来人问道。“是!是!”我们三人齐声回答。“快上驴吧!”,三位领导模样的长者,把我们分头撮上了小毛驴。据介绍,三位来者:一身农民打扮的庄户干部是黄墩区长刘世东;身着半土半洋束装的是文教助理张敦忠;另一位胡子拉碴,看上去大约有五十几岁年纪的是小学校长郑景三。黄墩教育界的最高领导一齐来接我们,顿时,一股暖流在我心窝里涌起。三位领导牵着驴不一会儿就把我们接到了黄墩小学,老师们分列路口两旁,夹道迎接。

黄墩虽地处偏远,但政府为支持老区教育,专门拨款建起的学校校舍却很齐整,一色的青砖青瓦。五间教室,两间办公室,还有一间校长、主任办公室,一间女教师宿舍及两间伙房。为全县新建的“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这里虽然地处偏远、文化落后,但这里的人待人热情、忠厚朴实。每当星期天家庭访问时,家长总是热情接待,临走时,花生、栗子硬向兜里塞……山区人民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恨不得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星期天家访、扫盲、辅导民校,暑假、秋假帮农民收割、种地……

1960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日照函校。

1970年,党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携家带小又来到了黄墩西部山区的董旺庄小学。

期间,我发现不少残疾儿童每天都要家长背着上学。这对家长来说是个大负担。当时我是学校唯一的公办教师,成了不是负责人的负责人。我就发动教师们分工负责接送这些残疾儿童上学、回家,把温暖送到家长、孩子心中,学生和家长们很受感动,也密切了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不少残疾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董旺庄两个山头离校远,山路陡峭弯曲,孩子来上学每天都要上沟爬崖、趟水过河,需家长护送。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十分不易!于是,我就与村委和贫下中农商量,在两个山头各办了一个山头班,派一名专职教师轮流送教上山,以解决山上孩子上学的困难。没教室,就找民房;没课桌,就垒土台;没坐凳,学生自己带;黑板、粉笔等其它用具由大队统一解决。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两个山头班就宣告成立,学生、家长高兴得热泪涌眶。

在山区办山头班,当时为山东首创,《大众日报》对此很快作了报道。

对此,县教育组也十分重视,郭组长亲自带领全县中、小学校长在董旺庄小学召开现场会,并到东山、西山两个山头观摩。

日照办山头班的消息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现在我们已满头白发,年过耄耋,看看如今教育的发展变化,想到当年支教的梦想早已变成了现实,感到莫大的欣慰。啊,如果还有来世,我多么愿意重回日照山区,回到山区的百姓、孩子中间,同他们一道,为山区教育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呀!

(来源:俞志兴)

编辑:郑君瑶
审核:孙翔宇
统筹: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