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土、练泥、拉坯、雕刻、打磨、烧制……一件黑陶作品的诞生,往往要经历十几道工序流程。1990年创业至今,李立已经与黑陶为伴整整30年。
从日照市中心出发,沿北京路北行约20公里,就到了河山镇刘家顺村,李立的华美黑陶工艺品厂就坐落在这里。
白墙红瓦的庭院中,触目可及的是大大小小的画作和陶器。巨大的博古架上,各种造型精美的黑陶作品占据了整面墙壁。最大的工作间里,桌上放着一批刚烧制出窑的黑陶小茶壶。
“这是浙江的一位老板从网上看到我的作品后,特意发了图样过来定制的。这种茶壶比咱们北方常用的要小得多,可能地域习惯不同,他们比较偏爱小巧精致的物件。”李立笑着道。
读书时,李立学的是果木林业专业,但因为喜爱画画,就自学了设计。后来转做黑陶设计制作,纯属兴趣使然。
1987年,年仅19岁的李立被北京一家工厂邀请去做工艺品设计师,开始了自己为期两年的“北漂”生涯。
“在北京那两年,我边做设计边学习。那时候关于设计的资料很少,我就托在故宫上班的朋友帮忙,借了一些古代书画的拓本照片出来临摹学习。历朝历代的都有,最早的是汉代的,其中很多画作拓本都是一般人见不到的。”
正是这两年的潜心钻研,让李立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获益良多。
1989年,李立从北京回到日照。1990年,创办日照华美黑陶工艺品厂,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工厂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黑陶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如今,已形成集产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一条龙生产线,年生产黑陶上万件。产品涵盖实用黑陶、艺术摆件、高仿黑陶三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从绘图设计到拉坯制作,李立既是设计师,又是匠人。
“拉坯造型离不开轴承,轴承是承载轮盘最稳定的配件。4000多年前,古人还没有这样先进的设备,就能制造出蛋壳陶杯,其技艺之高可以说是鬼斧神工。哪怕是现在,很多制陶手艺人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对传统技艺的学习与传承,在李立看来,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创新与创造,同样重要。
作为龙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遗存。而手工成型蛋壳陶杯的制作,则是当前最具挑战性的技术。
通过对轮盘及刀具的改进,李立将拉坯轮盘改造成无级变速轮盘,使蛋壳陶杯的杯壁薄度达到极致,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轮盘的可操作性,相关技术居全国前列。
其设计制作的《秋实》系列作品,将美术理论概念与陶艺制作技艺相结合,突破了藤蔓外挂不断不裂的技术难题。作品《三层一体镂空香薰炉》,成功实现了黑陶多层一体镂空,填补了黑陶多层一体镂空技术上的空白。
1989年,李立与中国科技情报中心进行技术合作,创造性制造出静电感应触摸式黑陶工艺台灯,100瓦台灯可调83级亮度任意循环,实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制陶,是一门火与泥的艺术。艺术与技术,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去突破与创新的,而其中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本身。在与其他艺术工作者和大师们的交流沟通中,思维的碰撞激发出的灵感火花亦弥足珍贵。”
在李立看来,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与动力。
黑陶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工作中的李立,常常一扎进创作中就忘了时间,最忙的时候,他在3天的时间里只睡了6个小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日照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齐鲁文化之星”“日照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日照市首席技师”。
第二届至第十届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选一等奖、第十二届“百花杯”中国工艺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称号……
多年来,李立收获的“头衔”和荣誉数不胜数。每一个称号背后,所承载的,是满满的汗水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着。
30年,以梦为马,匠心筑梦。
他是李立,在火与泥之中,典藏时光的记忆,将历史的脉络镌刻于一件件黑陶之上,铸就一抹陶色芳华。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