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绿茶是日照人民创造的历史,值得修志存史
一缕茗香传甲子,两载春夏化书韵
今年下半年,全省、全市各级部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会、座谈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时,充分肯定和评价日照绿茶等农产品在全国享有盛名,给予殷切期望,明确提出要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茶产业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培育,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导扶持,日照茶业逐步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推动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全国知名绿茶品牌。”
日照绿茶是日照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日照是山东省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作为南茶北引的成功案例,日照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日照绿茶栗香高雅、回味甘醇、耐冲泡的独特优良品质。
日照在解放前并不产茶。而今,“日照绿茶”已经成为鲁茶的代名词,在中国的茶业版图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照绿茶”是日照“南茶北引”多年的丰硕成果,是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日照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
日照绿茶,从南到北,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奇迹,日照市“南茶北引”获评山东省改革开放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日照每一届领导班子对茶业发展的重视关心,更得益于日照人民的艰苦奋斗。
“南茶北引”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南茶北引”的过程也见证了日照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每一片茶叶中都浸透着日照劳动人民的汗水。日照人民靠不屈不挠、屡败屡战、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日照绿茶。
上世纪50年代,曾任浙江省第一书记的谭启龙来山东任职之前,毛泽东同志在和他的一次谈话中提到:“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谭启龙到山东任职后不久,便作出了在山东试种茶树的决定,就此拉开了“南茶北引”的序幕。
而当时还属于临沂地区的日照县,是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的地点之一。
1959至1965年,日照县开始从浙江、安徽引进了西湖龙井的小叶种和安徽黄山毛峰的茶种,相继在大沙洼林场、国营刘家湾苗圃试种,结果茶苗皆因冻旱而枯死,试种没有成功。
1966年,在沿海安岚公社的安东卫北山村和丝山公社的双庙村再次试种。其中,北山村种植了0.33公顷,双庙村种植了0.25公顷。第二年春天,成活了0.33公顷,成活率57%,日照“南茶北引”试种取得小范围的成功,由此证明,南方的茶树也可以在北方的日照成活。
1967年,日照县扩大试种面积,全县由之前两个大队试种0.58公顷,发展到了14个大队种茶8.53公顷,并推广了北山和双庙两个大队的经验。由于加强了管理,这一年,茶树成活率达到90%以上。
1968年,在往年种植的基础上,又扩种了11个大队,累计扩种23公顷。同年8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山东调查组对山东省茶树引种试种工作进行了3个月时间的大面积调查研究。
中茶所派来的专家来到日照,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论证,一致认为日照县已逐步地认识和掌握了茶树本身的习性及其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在解决茶树与环境的关系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作为东南沿海茶区的日照属海洋性气候,气温较高,雨水较多。地形多低山缓坡丘陵,土壤酸性,适宜茶树的生长,应作为山东省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
日照县引种茶树成功,且适宜种植茶树有了科学的依据,并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认可,日照县的茶树栽培,开始由小规模试种转为大规模推广种植。
日照南茶北引的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1973年10月,山东省商业厅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有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6省区代表、专家参加,共190多人。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树可以在山东东南沿海大面积种植。
一代代日照茶人在传承中创造新的历史
茶树种植成功只是第一步。
从1969年开始,日照县开始在安岚、巨峰、碑廓、丝山8处公社、17个大队,对已长成的茶树进行采摘、修剪、制茶1838斤,1970年制茶6667公斤,1971年制茶16500公斤,最初的制茶由各大队独立进行,普遍存在用工多,烧柴费,质量差的问题。1970年,由日照县试办的第一座小型半机械化的初制茶厂在巨峰区西赵家庄子大队建成,定名为巨峰区“九一六”联合初制茶厂,开始了茶叶的炒制和加工。
1976年,中茶所年轻的技术员虞富莲在上李家庄创制出山东省第一支名茶“雪青茶”。时过44年了,80多岁的茶专家虞老至今回忆起来,仍然会难抑兴奋和激动心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日照绿茶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1984年起,绝大部分茶园承包到户;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一系列日照名优品牌茶走出“深闺”,在市场热销。
1998年开始,日照市把绿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致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日照绿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4年,“日照绿茶”商标被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全国著名商标。
2006年3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43号公告,宣布对日照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由此,日照绿茶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
2012年,日照绿茶产区已连续六年位列山东省第一,并且其中的岚山区巨峰镇66.67公顷有机茶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欧盟市场的“通行令”。
2017年起,日照市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茶园绿色防控,出台《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办法》,拿出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购置粘虫板、杀虫灯、生物性杀虫剂等绿色防控物资,并指导茶农在茶园管护中科学使用,走绿色安全的发展之路。于是,以政府主导为开端,以企业引导为力量,以茶农参与为根基,一场推动日照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铺展开来。
“苦练内功”让日照绿茶在茶界声名鹊起:2017年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日照绿茶入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让日照绿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2019年7月26日至31日,2019首届中国(日照)国际茶叶博览会在山东省日照市举办,博览会以“日照绿茶 健康中国”为主题,全面展示茶产业发展成就,交流茶产业发展经验。当时,日照市茶园面积就达了18533.3公顷,干毛茶总产量达到1.6万吨、总产值30亿元。茶叶生产涉及38个乡镇、760个村,茶叶从业人员30余万人,全市茶园亩均农民收入达到9000元,部分茶园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
今年7月20日,欧盟理事会将日照绿茶列入第二批175个中国地理标志名单。
8月28日,2020中国日照茶产业标准与品牌发展峰会在山东日照市举行,会上发布了日照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种植规范等八项团体标准,进一步推动日照茶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助力日照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日照市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山东省的60%和75%以上。作为最先开展“南茶北引”的地区之一的,日照岚山区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10400公顷,年干茶产量1.06万吨,种植业产值13.37亿元,平均亩产值超过9300元,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山东省首位。
一代代日照茶人用辛勤和汗水,秉持术与道的追求、技与艺的坚守,续写着茶史,坚守着品质,传承着茶香。因茶而名,因茶而兴,因茶而美。日照山水成就了日照茶,日照茶富裕了日照百姓。日照百姓用茶叶改变日照,用茶叶发展日照,用茶叶点亮日照,使茶这千年古树焕发新的生命,洋溢新的生机。
将六十余载的茗香化作一缕书韵
为记录日照茶业发展,去年1月,日照市正式启动了《日照市茶叶志》编修工作。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日照市茶叶志》编修工作动员会,会议就《日照市茶叶志》编修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编修茶叶志是一项全面记录日照茶叶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抢资料、抢时间、抢专家的抢救性工程。《日照市茶叶志》作为山东省第一部茶叶专志,编修《日照市茶叶志》对于记载日照乃至山东省“南茶北引”历史进程和促进日照乃至全省、全国茶叶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去年3月起,市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机构改革后为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志研究院)组成编修组,启动了《日照市茶业志》编修工作。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农工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档案馆等部门也给予积极配合。一提起这项工作,原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现为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李世恩一脸的庄重,满满的使命感。他说:“我们在编纂《日照市志(1989—2013)》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着启动《日照市茶叶志》的编修工作,这部志书承载着太多日照人的希冀了,几届市委、市政府都想做这件事,全市人民在期盼着这件事,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日照市茶叶志》编修工作会议后,虽然将供稿任务分解到各单位,但距离资料提报时限还有一段时间,茶叶志编修办公室的四位专家,都是刚刚完成了《日照市志(1989—2013)》的编修任务,又转到《日照市茶叶志》上来。朱洪祥、辛崇法、邢茂环、李振庆他们都是六十岁以上甚至是七十岁大多的年龄,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但是他们不计报酬,只为修志这一份神圣的事业。他们不等不靠,与市档案馆取得联系,利用这段时间,到市档案馆查找关于日照市“南茶北引”以及引种成功后日照市茶叶发展的有关文件资料。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日照市茶叶志》编修工作,多次过问修志进展情况,关心和支持修志工作。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对这些工作更是紧紧抓在手里,一刻也不放松,上半年就组织了三次到区县的调研工作,多次与老领导、老茶人座谈研讨,到涉茶镇村、企业考察,更是组织修志专家先后赴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省档案馆、临沂档案馆和市内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追根溯源,甄别真伪。经过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工作,初步对开展“南茶北引”以来我市茶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是对上世纪50—70年代“南茶北引”初期的相关史料作了详尽考证,基本廓清了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史料缺失、记述讹误等问题,为客观、准确地编修好《日照市茶叶志》奠定基础。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图书馆封闭,不对社会开放,设在市图书馆四楼的《日照市茶叶志》编修工作办公室无法使用,集中办公暂停。但编修组还是通过电话调度、电子邮箱等方式和供稿单位沟通,朱洪祥、辛崇法、李振庆、邢茂环四位修志专家采取网上办公的方式,在家整理资料,做到分散而有序开展编修工作。
5月底,疫情有所好转,编修组立即组织实地考察,先后到东港、岚山、莒县、五莲县、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等地的茶园、茶企了解日照茶业发展历史。
6月中旬,编修组又到临沂市档案馆、山东省档案馆查找有关日照市“南茶北引”的相关资料和文件。查找到了许多珍贵的文件和资料,其中有许多珍贵的手写档案,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线索和佐证。
记者曾多次有机会近距离地和李世恩副院长、各位修志专家以及有关人员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被他们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和对日照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认真态度所深深打动,也对“存史、资政、育人”这六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目前,《日照市茶叶志》总纂稿已完成。全书共15章,约80万字。编修组倒排工期,加班加点,严格按照工作台账,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下一步编修组将对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形成《日照市茶叶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今年底前,根据征求意见,对《日照市茶叶志》再进行反复打磨修改,形成《日照市茶叶志》(专家评审稿)。明年适时召开《日照市茶叶志》专家评审会,对志书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再修改。
采访稿成稿前,在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里,记者了解到邓洪友院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也非常关心修志专家的工作和生活,经常嘘寒问暖,让大家很感动。当记者见到邓院长并和他聊起这部志书什么时间能够出版发行时,邓院长充满自信地说,明年“七一”前,这部《日照市茶叶志》一定会和广大读者见面的,这也是我市向建党1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记者和大家一起热切期待并祝愿这部厚重的《日照市茶叶志》早日出版发行,因为这是日照市第一部茶叶志,也是山东省乃至江北第一部茶叶志,它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文 图片/圣谷山茶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