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找年味?来东夷小镇就对了!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2-19 14:53:38

  今年春节,虽然很多人不能回家跟亲友团聚,也没法一同举杯祝愿,但正好趁此走上街头,看看焕然一新的日照城市风景,也可以用心感受这所城市的美食和文化。

  春节假期以来,很多日照市民,留在日照过大年的外地人,外地游客,都纷纷走进东夷小镇,来小镇感受传统年味,寻找那份久违的温情。

  吃一串冰糖葫芦,买几盒朝鲜打糕,给朋友们订制两份糖画,再来一碗好吃的鱼线面,新的一年满足感瞬间爆棚,小镇上满满的年味将人紧紧地包裹着。

  只要心中还保留着对过年的传统仪式感,年味就一直在。找年味,来一趟东夷小镇就够了!

勺为笔,糖作墨,糖画摊前庆牛年

  2月16日,正月初五,在东夷小镇的东夷食集上,有家做糖画的摊点前非常热闹。

  “我要一个小汽车,我要一头大牛,我要一个小猪佩奇……”摊点前围了不少参观的市民,最走不开的要数孩子们了。

  老板王正远一边忙着招待顾客,一边忙着画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作的画,糖画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画糖画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活。

  王正远从小锅里舀一勺子熬制好的麦芽糖,在锅边停一下,金灿灿的糖稀就顺着勺子边流淌开来——— 通过流量的调节,糖画呈现出了黑白对比,粗细搭配。糖稀如一支神来之笔,在操作板上一笔绘就,中间不断档,不用来回描摹。只需要30多秒,一支金灿灿、晶莹透亮的糖画就做成了!

  什么小汽车、奥特曼、小猪佩奇、生肖小动物都是信手拈来。根据客户需要,定制姓名字样或者其他特别的造型,这些都能在王正远的手里精彩呈现,惟妙惟肖,动感十足。

  “这个大牛我要带回去给爷爷,今年是他的本命年!”一位小朋友接过王正远手中的糖画作品,爱惜地说,“爷爷小时候见过做糖画的,这个糖画是专门为爷爷订制的。糖画牛这么好看,估计爷爷会舍不得吃呢!”惹得围观的人一阵笑声。很多人在等待制作的过程中纷纷赞叹道:“这小伙子厉害,画得太逼真了,真不舍得吃呢!”

  糖画造型别致,颜色金黄,吃起来甜甜蜜蜜的,有过年讨喜庆的寓意,所以很受市民游客的欢迎。王正远介绍,春节假期这几天糖画销量非常好,其中初一当天就卖了四五百支。糖画是个艺术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串糖画从10元到30元价格不等,基本一勺糖能制作一幅小型作品,大型的作品需要2—3勺糖。成本不高,但考验的是对作品造型的把握能力和对糖稀的控制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等。

  王正远今年38岁了,是安徽宿州萧县人,做糖画已经3年多了。他这个糖画艺术是家族手艺,家里好几代都会做糖画。王正远虽然没上过艺术院校,但是他自幼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漫画,不忙的时候,他就拿着本子在自己的摊上画画。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王正远说,正是因为自己喜欢绘画,而且从事了与绘画相关的行业,并将爱好做成了事业,所以觉得生活并不枯燥。

  一枚铁勺、两块操作板、一个作品展示架。小小一个摊位,写满了春夏秋冬,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光顾这里的人带着期待而来,携着满意而归,在甜蜜中找寻久违的年味和幸福。

打糕声声迎春忙

  打糕是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三省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朝鲜族历来把打糕当作上等美味,尤其是在过年过节、婚庆佳日,以及升学考试等重要时节,是接待贵宾的必备佳品。

  美食与仪式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在东夷小镇朝鲜族打糕摊点,老板田红军来自吉林白山,是朝鲜族。2月16日上午9点,他正在忙着打糕,只见他挥舞着一杆长柄木槌,对准大米有节奏地打着。

  朝鲜族打糕的制作不简单,糯米清洗之后需要泡发一整晚上,然后上笼屉蒸45分钟,放凉后再打45分钟。一般打糕需要三个人,两个人打,一个人翻拌,这样打出来的糕才会劲道,又有嚼劲,香甜软糯。

  田红军介绍,自己打糕摊点的糯米都是从吉林白山那边运过来的,只有上好的糯米才能保证打出来的

  糕香甜软糯,劲道Q弹,吃到嘴里又劲道又不粘牙。制作完成的打糕颜色洁白,像是白玉一般,看着就非常有食欲。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他们还制作了多种不同的口味,有糯米馅的、红豆馅儿,颜色也多种多样。

  田红军说,自己是从小到大吃着打糕长大的,过年吃打糕是朝鲜族的重要仪式,家家户户都少不了。

  过年吃“年糕”有“年年高”的喜庆寓意,全国各地都有吃糕的习俗。田红军说,今年春节期间,有很多东北老乡专门来东夷小镇吃打糕,临走还要买一些带回去,送给朋友一起分享。摊点的生意也让伙计们忙不开,田红军把大舅哥从青岛请过来帮忙。据他介绍,春节假期期间一天能卖5 0 0多份,是平时的好几倍。

  田红军介绍,因为孩子也在日照工作了,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吉林老家过年了。他的爱人说,等有时间还是要回老家的,她最怀念的还是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声“冰糖葫芦”,唤醒几多儿时回忆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透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甜里面它透着酸……”这是一首唱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的歌,大概是很多朋友们百听不厌的歌了吧。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或者赶大集,只要看见冰糖葫芦都会缠着大人买一根。那又红又大的山楂,裹上一层诱人的糖,酸酸甜甜的,大概珍藏着很多人记忆里最深刻的童真。

  在东夷小镇,有一家嘎嘣脆花样糖葫芦摊点,成了很多人追味童年的好去处。

  将鲜红的山楂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熬制好的糖,待糖冻硬,焦黄色的糖壳晶莹剔透。从最外层咬下,糖的香甜夹杂着山楂的酸,一种幸福感便传遍全身。冬天喜欢吃糖葫芦,是因为天寒,糖葫芦冻得硬硬的,嚼起来像在吃冰,所以过年自然少不了吃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作为中国传统小吃,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现在,除了传统的山楂串串,还有什么橘子的、草莓的、山药豆的,口味达十几种。摊点老板韩金介绍,冰糖葫芦经过改良和创新,他们还在去年的10月份注册了商标。

  “我最喜欢这种小串串,每次来必吃!”市民小刘和父母一起来小镇体会年味,她买了一份小串串,给妈妈和爸爸买了2份大串串。

  “她从小就爱吃酸的东西,今年迷上了这种小糖葫芦!”小刘的妈妈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抚摸着孩子,幸福写在两人的脸上。

  市民来小镇寻找年味,自然缺少不了冰糖葫芦,它有多高的人气,看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了—— 熬糖、上浆,放凉,这一通操作大约需要40多分钟,能做70—100串,这边还没做出来呢,那边已经卖光了。

  韩金负责制作,儿子给他销售。春节假期四五个人都忙不过来,还找了三个兼职人员来配料,穿串,一天能卖3000多串。

  15元5串小的,6元一串大的。经过改良之后的糖葫芦,不分年龄阶段,很多串串都有不同搭配,符合大众口味。虽然形式与时俱进了,不变的却是那份让人回味无穷的酸甜和口齿留香的幸福感。

虎头鞋、虎头帽,割绣成为新时尚

  传统年味儿,不止在热闹的活动中,不止在街巷的美食里,也忙活在手艺人的指尖上。

  与吃的玩的不同,在一家摊点的货架上,摆放着各色的手工艺割绣产品。虎头鞋、虎头帽、百日鞋、老虎帽、鞋垫……作品琳琅满目;荷包、平安符、年年有余、如意福……各种挂饰,异彩纷呈。老板许俪平端坐在摊位前,正一只手把持着厚厚的鞋垫模型,另一只手轻松自如地穿针引线。看!那针脚紧密又规范,那淡蓝色的牡丹花样,雍容华贵又美观大方。

  割绣又名“割绒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许俪平的婆婆阎秀荣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店里的很多作品都是婆婆的手艺。

  割绣鞋垫,一针一线传递着手艺人的祝福和情谊,曾是少女向恋人敞开心扉,表达爱情的一种信物。如今,这些精美的鞋垫,却具有极好的保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今年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割绣手工艺产品是小老虎头挂饰,很多人为了讨个吉庆,会给孩子买一个回去,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当家居饰品。

  许俪平说,割绣产品耗时耗力,一件鞋垫技术熟练的人都要纳半个多月,要说精致的虎头帽等作品,那工时更多。光顾这个店的人基本是对传统文化有相当热情的人。她说,春节期间,有一位老太太专程跑到她的摊子,来买一个小老虎的材料包,并且认真地跟她请教了材料包的使用和制作方法。

  记者在现场看到,材料包里有丝绒、胶水、线,还有很多小配件,顾客回家之后只需要将小老虎的五官和胡子贴上,然后再缝制一下耳朵,就能做出一个成品。这个材料包估计会成为春节假期一家人的乐趣所在。

  青睐传统手艺,享受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一枚小小的手工艺作品,寄托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立梅

编辑:任远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