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再踏故土。
丁肇中教授在祖居同科学家团队认真阅读《日照日报》
丁教授在祖居东学堂回忆幼年读书时光
▲以上照片本报记者孟祥燕摄
▲以上照片本报记者丁兆臻摄
▲以上照片本报记者路杰摄
▲以上照片本报记者王大鹏摄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在获诺贝尔奖后坚持用中文致辞;他为中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高能物理科学家;他将丁肇中科技馆建设在故乡日照;他在日照的海边捧起一抔黄沙由衷赞美……他就是丁肇中,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丁肇中祖籍是日照市涛雒镇,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发现J粒子。无独有偶。这枚神奇粒子几乎同时被美国科学家里希特找到,取名ψ粒子。两位科学家的结果在当年11月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推翻粒子物理“3个夸克”理论,国际物理学界称“11月革命”,丁肇中和里希特同站在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领奖台。
丁肇中的五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1948年,根据量子电动力学,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提出理论,电子没有体积,他们因此获诺贝尔奖。可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相反结果——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有体积。
丁肇中决定测量电子的半径。1965年,到德国重做实验。8个月后,实验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正确:电子没有体积。
第一点体会: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我没有做实验以前,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在做这个实验。
第二个实验:1974年前,物理学界认为,宇宙中所有粒子由3种夸克组成。丁肇中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他决定寻找新夸克。这相当于北京下雨时,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如果有一个是红的,要从这100亿个里找出来。
两年后,发现J粒子,他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知至少存在6种夸克。
第二点体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同时,决策机构要给优秀的年轻人机会。
第三个实验:这个实验原目标是继续找电子半径,可做实验时突然注意到正电子和电子对撞时产生夸克,胶子喷注。
1979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丁肇中发现胶子。
第三点体会,做科学研究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实验:欧洲核子中心L3实验,发表271篇文章,300人获博士学位。实验结果可用三句话表达:1.宇宙中只有3种不同电子。2.电子没有体积,电子半径小于10的负17厘米。3.夸克也没有体积,半径小于10的负17厘米。
第四点体会,主持国际科学合作,要选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参加国科学家的最大兴趣,才能得到参加国政府长期的优先支持。
第五个实验:AMS实验,这是国际空间站唯一大型科学实验,也是第一个送入太空的磁谱仪。目标是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物质、暗物质和宇宙线的来源。
第五点体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
日照丁肇中科学馆,你知道吗?
位于青岛路以东、植物园以北的日照市科技馆,又名丁肇中科学馆,概算投资3.6亿元,是以展示日照籍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的科研历程及科学精神为主线的现代化科普场所,它的建设将填补日照市综合性科技场馆的空白。
日照市科技馆建筑高度34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该馆在设计中引入“黑洞”和“星空”的概念,主要设置常设展区、备用展区、教育培训与学术交流区、公共服务区四个部分。
除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外,日照市科技馆还将配套建设科学公园。建成后的科技馆将成为日照独具特色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大众科技休闲旅游基地、青少年科技体验中心、科技培训与学术交流中心,同时,也将成为日照市旅游的新亮点,为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层次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丁肇中教授语录
1.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2.一个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
3.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4.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5.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6.只做自己认为对的,别人的意见我不听。
丁肇中教授,欢迎回家!
您是我们日照人的骄傲!
(本报记者 孟祥燕 路杰 王大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