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志亮
555个人民调解组织,17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每年化解近3000件矛盾纠纷,一串数字清晰镌刻着东港区人民调解工作的脉络。近年来,东港区坚持以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指导,以“五化”建设为统领,围绕“法为上、防为先、调为主、严为远”的工作总思路,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落到基层、沉到一线,实现了矛盾纠纷不上交、基层问题基层办,促进了全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防是重点”,建立全方位防控体系
“防患于未然,捉矢于未发”,才能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东港区按照“有人办事、有事能办”的要求,建立起全覆盖、无缝隙的矛盾纠纷排查预防体系。
扎实推进三级化解体系建设。在区级,进一步完善调解指挥中心,实现了矛盾纠纷预警、分析、指派的高效运作。在镇级,依托综治中心建设,配齐配强555个村居的调解组织队伍。在专业领域,落实多调对接机制,联合区法院组建诉前调解团队,对简单民事案件一律先行调解,现已累计化解诉讼类纠纷455件。
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要求,为38个执法单位制发60份普法责任清单;开展法治景区创建系列活动,印发普法系列读本2万余册,基层普法氛围日益浓厚,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该区每年对基层干部开展6次法治培训,规范法律顾问参与村“两委”民主决策、村务管理的形式和内容,确保做好基层的每一件“小事”,达到了“治未病”的效果。
“调是关键”,构建矛盾纠纷“防火墙”
“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价值追求。东港区通过建队伍、强管理、树品牌,连续多年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
在机制运作方面,实施“4+X”人民调解法。“4”即每周一排查、每月一分析、半年一调度、全年总考评。由村居调委会每周开展1次隐患排查,司法所每月形成分析报告,政法委每半年组织1次工作调度会,全区每年进行1次调解工作考核。“X”即在关键节点和敏感时期开展纠纷隐患集中排查调处。
在品牌打造方面,该区依托区情,因地制宜化纠纷、解矛盾,打响了具有东港特色的“四大调解”品牌。
推行大嫂调解。由区司法局与区妇联联合为每个村居选聘1名“大嫂调解员”,充分发挥女性调解优势,调处数量占全区总量的57%以上,形成了“大嫂调解”品牌,被省委政法委、市委市政府予以推广。
强化专职调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11个镇(街道)选聘1名专职调解员,2018年,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21件,其中疑难重大纠纷56件,信访积案13件。
打造专业调解。选聘58名行业专家成立7个人民调解专家顾问团,与曲师大法学院共建“名师法律工作坊”,实现了专业问题专人办。现已累计化解专业纠纷122件。
注重律师调解。为全区村居配备132名专职法律顾问,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评价制度,目前已累计提供法律服务3580人次、化解纠纷874起,真正做到了“法律服务送上门、矛盾纠纷不出门”。
“制度机制是根本”,完善综合服务保障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工作成效的前提和基础。东港区依托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五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打造“枫桥式东港”推进大综治大维稳平安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党政领导共抓、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
同时,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绩效管理考核,明确区直部门及镇(街道)的职责目标。配套建立调解工作制度17项,修订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标准化流程18项,形成了“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管理体系。
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结合法律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红黑榜”制度,优化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工作流程,年均办理援助案件700件、公证业务8000件,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创新实施特殊人群“三自三统”教育模式,累计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人员2552名,有效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经费保障上,配套出台《东港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办法》,依据案件难易程度分别给予60—150元补贴,有效确保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性。
“党建为引领”,强化党对人民调解工作领导
党建引领是“枫桥经验”的政治优势。东港区将人民调解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重要议程,由区司法局牵头,探索形成了以党建为支撑的“33531”工作模式,择优选拔基层党员加入调解组织,设立党员调解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区司法局班子成员包联司法所制度,由每名班子成员指导1个镇(街道)的调解组织党建工作;实行司法所长“五讲三评”制度,将所长抓党建情况纳入述职评议范围,确保各级调解组织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在载体打造上,自主研发了集智慧党建、人民调解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了党建学习、网络调解、数据分析“一网融合”;打造了“和”文化长廊,宣传调解文化,增加了人民调解文化自信。在各村居开展“亮点工程培育”、法德共建活动,通过以案释法、现身说法,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