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关将至,物美价廉、清甜可口的柑橘类水果广受欢迎。特别是砂糖橘,许多人能一“炫”一大筐,根本停不下来。
然而,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些说法:“砂糖橘含大量果糖致癌”“耙耙柑打了退酸剂,不能再吃了”,引起了不少人对此类水果的恐慌和担忧。这些传言究竟是真是假?
专家公开发声辟谣,用科学的事实指出这些网络谣言存在移花接木、夸大其词的问题,告知大众从正规渠道购买的柑橘类水果是可以放心吃的,这才算安抚住网友敏感的神经。
近年来,从餐桌上常见的蔬菜水果到各类加工食品,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食物,都莫名其妙地被贴上了“对人体有害”的标签。打开手机,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扑面而来,导致人们在面对美食时常常心生畏惧,担心食用后会损害健康甚至出现中毒的现象。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食品安全言论是毫无根据、站不住脚的“伪事实”。这些谣言如同虚假的种子,一旦有人轻信,便会迅速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传播范围愈发广泛。
这些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时,极易陷入恐慌与困惑,以致做出错误的饮食选择。比如,因为听信“紫菜是塑料做的”这一谣言,许多人对紫菜敬而远之,导致紫菜产业遭受重创,消费者也错失了品尝这种富含营养食材的机会。对于食品行业而言,谣言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小型食品企业可能因一则谣言就面临销量锐减、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的风险。
食品安全,事关你我,面对满天飞的食品谣言,该如何探寻真相?又该怎样消除这无处不在的“舌尖上的焦虑”?
食品生产企业若想屹立潮头,必须深谙 “打铁还需自身硬” 的道理,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还要尽量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让消费者放心、安心。要重视商品和服务质量管理,力求质优价廉,提供与实际价格相匹配的商品、配套服务,不随意降低广告宣传承诺提供的商品质量或服务标准。可以建立商品溯源机制,尽量把自己产品涉及的所有信息公开、透明地展现给消费者,包括原料、生产、科研技术以及供应链上的隐藏环节等,通过这样透明化的机制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打消消费者的疑虑。比如说,日照绿茶带有溯源防伪二维码机制,消费者在购买日照绿茶后,只需扫描产品包装上的防伪溯源二维码,刮开防伪涂层,输入产品代号,就能查看正宗日照绿茶的信息,确保每一口都是纯正、高品质的“日照味儿”。
新华社发 徐骏作
运用前沿技术手段遏制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高效追踪谣言的利器。各大网络平台应建立谣言追踪机制,利用大数据的海量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算法,快速扫描网络上的各类信息,精准识别出疑似谣言的内容,并迅速定位谣言的源头。一旦确定源头,及时采取措施,将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其进一步扩散造成更大危害。与此同时,打造官方辟谣专属平台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聚焦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定期发布权威、详实的辟谣信息,以公开透明的形式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有效挤压谣言的传播空间。通过持续、稳定地发布正确信息,引导公众舆论回归理性,使大众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重塑对食品行业的信任。
消费者同样是抵制谣言的重要力量,聪明的消费者堪称谣言的终结者。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谣言,只有保持防范心理、质疑精神,进行理性判断,才能有效阻止谣言的传播。实际上,经过国家机构安全检测的食物,均可放心食用。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既要对谣言保持高度警惕,也绝不能丧失对真相的维护和对科学的尊重。
唯有食品生产者、行业、平台与消费者多方携手,共同筑起坚固防线,才能有效抵御食品安全谣言,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环境,让每一次舌尖上的体验都充满愉悦与安心。(簟秋)(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