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民看日照

感知日照丨“暴躁老祖宗”爆火,拿捏流量密码更要守住文化基因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3-30 08:52:54

最近,在AI的神奇助力下,教科书里的历史人物插图仿佛被注入了灵魂,“活”了起来。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们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形象,纷纷以情绪化的表达发出“灵魂拷问”,满满的“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

网友们的创意视频里,杜甫成了“emo”代言人:“要是你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你不也得抑郁吗?回答我!”李时珍也紧跟潮流,变身赛博中医:“保温杯里泡枸杞,还得加冰美式,白天喝生椰拿铁续命,晚上吃褪黑素关机,这是玩人体重启呢,回!答!我!”

这些视频巧妙融入了网络热梗和流行元素,完美契合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语境。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大大降低了传播门槛,使更多人能轻松地参与到对历史文化的讨论和传播中来。不仅如此,就连消防、警察、博物馆、文旅等官方账号也纷纷加入二创行列,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宛如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神奇钥匙”。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过度娱乐化可能会让历史变得“轻浮”。历史人物要是被简化成“怼人”“暴躁”的标签,比如把宋徽宗塑造成“甩锅侠”,那观众可能就会忽略靖康之耻背后复杂的政治因素。同样,要是把秦始皇和唐太宗的争执当成娱乐八卦,那么公众对历史脉络和规律就很难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深入挖掘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观众从单纯的 “看个热闹” 转变为 “探个门道”,已成为当务之急。

内容创作者应当深挖文化“富矿”。当我们用8G冲浪连接古代WiFi时,别忘了文化传承需要双向奔赴——既要用AI打开历史的话匣子,更要守住文明的精神源代码。比如介绍王维时,除了说说他的山水田园诗,还能深入聊聊他的绘画艺术,讲讲他诗画里体现的禅宗思想,让观众在娱乐中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介绍杜甫时,不妨详细阐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学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深入剖析杜甫诗歌如何精准反映时代现实,从而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教育文旅部门可以解锁传承新动作。当00后说“我的历史是苏轼教的”,这无疑是教育破圈的绝佳契机。学校可以把“暴躁老祖宗”这类优质网络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讨论交流,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课程的兴趣。比如,把杜甫逃难路线做成沉浸式剧本杀,让学生通过AI工具复原《三吏三别》名场面;地方文旅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让苏轼“解说”东坡肉的非遗技艺,让李清照在“吐槽”时融入宋词格律知识;可以举办主题展览、文化讲座、角色扮演等线下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和体验,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媒体平台需要携手守护文化航道。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采编团队,具备深度挖掘文化故事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制作一系列关于古代文化名人的生平轶事、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等专题节目,丰富观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可以制作关于古代传统节日习俗的视频,让“老祖宗”来讲述节日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平台则需建立健全针对历史类 AI 创作的审核机制,面对大量涌入的相关内容,组织专业的历史学者、文化专家组建审核团队,严格把关。对歪曲史实、过度低俗化的内容进行分级管理,同时通过算法推荐优质“靠谱”的科普作品,确保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方向。

AI可以让王羲之吐槽“写《兰亭》那天喝大了”,也可以给杜甫配上暴躁Rap。但它终究复制不出《兰亭》真迹里21个“之”字的千变万化,也无法计算出“大庇寒士”背后的人性光辉。唯有在包容创新与坚守底线之间精准地找到平衡点,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新动能,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白茶)(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王倩倩
编审 :王宗敏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