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风干物燥,我国多地进入森林火灾高发期。近期由农民焚烧秸荒草和清明祭祀活动等引发的火灾更是呈现集中爆发态势。
3月23日,渭南市潼关县村民黎某燃烧堆放在地里的杂草及枯枝,引发火情,过火面积80余亩。 3月25日,黎某某因涉嫌失火罪被潼关县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同日,兰州市城关区卓家沟村崔某某上坟时引燃野外荒草,导致 8000 平方米荒山被烧毁,崔某某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0日。
俗话说,水火无情。很多时候,哪怕只是一点点火星,在风的“助力”下,会瞬间弥漫,从而形成大面积山火,释放的有毒气体刺激人的感官,形成的烟雾造成能见度下降,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火机一点的后果如此严重,为什么总有人顶风而上?
从行为习惯角度看,焚烧秸秆和传统祭祀方式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不少农民朋友为图方便、增肥力,往往选择直接焚烧方式处理秸秆荒草,而清明祭祖烧纸、点香烛等习俗更是延续千年,认为“小规模焚烧不会出事”或“祖祖辈辈都这样祭祀从未引发火灾”,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
从管理机制层面看,虽然多地已采取组建巡查队伍并运用火情监测系统,但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监管难以全覆盖。同时,部分地区对初犯者多以警告或小额罚款处理,200元罚款相比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违法成本明显偏低,此外,约60%的县域尚未建立智能化的火情监测系统。这些管理漏洞客观上降低了违法成本,变相纵容了违规用火行为。
森林防火问题不容小视,究竟该如何防范?
法治领航,筑牢责任宣教双防线。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过失引发森林火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处罚,过火有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即构成刑事案件,50公顷以上则构成特别重大案件。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民朋友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要在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形成警示效应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建议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排地方戏曲、三句半、快板等文艺节目,大喇叭播放“教训”案例或者邀请村民旁听森林火灾案件庭审等方式,让防火意识真正入脑入心。河北某县开展的“模拟法庭进乡村”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守法意识。
疏堵协同,打造秸秆利用、文明祭祀新样板。针对秸秆焚烧问题,应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建立多元化处理渠道。具体而言,可以在秋收后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鼓励养殖场收购秸秆作为饲料,扶持秸秆制有机肥小型加工厂等方式让秋收后的玉米秆有“着落”,让农民看到秸秆不焚烧也能创造经济价值,从根本上改变焚烧习惯。针对祭祀烧纸问题,可以在乡村设立集中焚烧点,配备消防设施并专人监管;另一方面,大力倡导新型祭扫方式。如组织集体公祭活动,推广鲜花祭祀、植树缅怀、网络祭扫等环保形式。可设立“文明祭祀示范村”,通过典型引领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村级防火委员会”,由村干部、乡贤、老党员等组成,负责本村防火宣传、巡查和违规行为劝导。
科技助力,构建天网监测预警圈。在技术防控层面,可以开发集监测、预警、调度、指挥于一体的森林防火智慧平台,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网络。可借鉴四川省“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经验,在重点林区部署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同时,运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巡航,特别针对传统祭扫区域和秸秆焚烧高发地带。推广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大范围火情早期识别。在乡镇一级可以组建专业化半专业化扑火队伍,配备必要装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一旦发现火情,能够拉得出、顶得上。
俗话说,十年难育一棵树,星火能毁万亩林。每一座青山的安然,都见证着时代文明的进步;每一场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都是对子孙后代福祉的透支。愿社会各界携手同行,全力守护港城大地绿水青山,为生态安全筑牢文明防线。(白茶)(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