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民看日照

感知日照|成长不“掉线”,让孩子们好好“做梦”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03 09:39:20

睡眠,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对青少年意义非凡。酣畅的睡眠是滋养身心的良方,为青少年蓬勃的成长注入活力。然而,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一些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甚至,有的孩子睡得晚、起得早,白天全靠咖啡支撑。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保证充足且健康的睡眠至关重要。近日,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建议中小学生每日睡眠应达8至10小时。孩子们进入梦乡,身体里的“生长激素”就开始活跃起来,个头蹭蹭往上涨;睡眠时还能开启“自动保存”功能,能帮助孩子整理和巩固白天学到的知识,让学业更轻松,情绪更愉快、精力更充沛,学习效率直线飙升。

图片1.jpg

孩子们被挤压掉的睡眠时间,都去了哪儿?

调查显示,孩子们常常因为学业压力、电子产品的诱惑、不合理的作息安排等原因,很晚才能进入梦乡。减负政策下,作业看似减少,但预习、复习、打卡等隐形作业(如视频打卡,思维导图)也在挤占睡眠时间,加上校外培训、补习等,“熬夜”成了很多学生们的“必修课”。不少中小学生也有了咖啡“续命”的习惯,这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并且可能进一步加重其焦虑情绪,进而影响睡眠状态,成为恶性循环。

图片2.jpg

从更深层来看,当下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的背后,仍然是教育焦虑的问题,是一场教育竞争与成长需求之间的博弈。当“深夜习题”与“屏幕蓝光”蚕食青少年的睡眠,如何共筑一张为睡眠保驾护航的“安全网”?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治本之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热议话题。反内卷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运行逻辑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中小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其评价模式与方法理念的转型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教育的目标不是制造疲惫的竞争者,而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学生应从“知识容器”转变为“问题解决者”和“创新实践者”。

图片3.jpg

创造条件为孩子“充电”。随着夏季临近,让孩子们睡个香喷喷的午觉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尽管面临时间、空间和资金等诸多限制,但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思路,尽全力创造条件,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思维,依然能够在“小天地”里激发出“大智慧”。例如,有地方将中小学“舒心午休”纳入民生实事,提供资金支持;有些地方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有的直接更换躺睡式课桌椅;有的把文体教室、图书馆、多功能室等场地充分利用起来,为孩子打造温馨的午休空间。

图片4.jpg

当然,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守门人”,在保障孩子睡眠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摒弃“唯分数论”的执念,缓释教育焦虑;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晚上不要熬夜追剧、刷手机,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睡眠是多么重要。青少年自身也应增强自律意识,主动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在确保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报复性“刷手机”、过量饮用咖啡,保证睡眠的时间与质量。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便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77%青少年睡眠赤字的背后,也是77%的可能性——它是21:30的作业熔断线,是家长焦虑释然后的笑脸,也是22:30前熄灭的屏幕。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希望社会各界共同携手,让孩子们好好“做梦”,无论是在深夜的酣眠,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他山之石)

编辑:王晓菡
编审 :孙立梅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