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络中国节·春节

寻年味|秧歌一扭,年味都有!来认识一下山东的三大“秧歌Star”

来源:大众新闻 发布时间:2025-02-01 16:07:28

  编者按:

  春节,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2025年,我们将迎来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那么过年,过的是什么?什么是中国年味?山东各地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年俗呢?从腊月廿三开始,大众新闻客户端每日推出一期“非遗里的山东春节”,带您一起寻年味儿。

  今年春晚

  机器人秧歌成为热门话题

  全国人民都知道

  秧歌一扭,这年味就有了

  秧歌源自民间,不同地区各有特色

  在山东就有

  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三大秧歌”

  是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秧歌star”

  今天,就带你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鼓子秧歌

  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

  2006年入选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论起源

  鼓子秧歌最早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

  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

  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

  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

  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

  传授给当地百姓

  后来每逢新春佳节

  人们就跑起秧歌

  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

  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

  上至老者,下至少儿

  都爱学会跳

  秧歌队伍中有

  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

  “伞头”动作圆润,“鼓子”动作粗犷豪放

  “棒槌”动作轻巧敏捷,“腊花”动作泼辣大方

  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

  为各角色所共有

  除了商河的鼓子秧歌以外

  山东还有

  阳信鼓子秧歌、济阳鼓子秧歌等流派

  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

  有这样一种说法:

  先有灵宵阁,后有大秧歌

  灵宵阁建于明万历年间

  每年正月十六为古庙会

  来自惠民、商河、庆云等县的商客云集于此

  烧香还愿热闹非凡

  离灵宵阁向东不远便是武定府(惠民县城)

  在当时城外有兵营

  每年正月十五将士们也来庆贺

  他们手拿兵器摆成阵法

  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

  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鼓子秧歌

  并在阳信县不断发展壮大

  舞蹈全过程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

  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

  2011年5月

  秧歌(阳信鼓子秧歌)入选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

  相传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

  清朝年间就已普及

  济阳鼓子秧歌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地方风格

  许多舞蹈动作以农耕生活中劳作动作为主

  自由奔放的舞蹈反映出

  鲁北人民豪爽乐观、大方热情的性格

  2008年6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胶州秧歌

  又称“地秧歌”“耍秧歌”

  “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

  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

  胶州秧歌

  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胶州秧歌有

  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

  胶州秧歌中

  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

  行走如同风摆柳

  富有韧性和曲线美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

  在发展中自行流变

  是群众自发参与、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

  在央视举行的2025年非遗晚会上

  胶州秧歌《春三月·蛇之非遗》亮相

  海阳大秧歌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

  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一带

  据海阳赵家庄《赵氏谱书》记载

  海阳大秧歌创于明代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

  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

  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

  其中包括指挥者、集体表演者、双人表演者

  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或戏曲杂扮者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

  “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

  “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大秧歌舞蹈动作

  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

  舞者在奔跑中扭动

  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

  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

  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是对家乡的热爱

  对传统的尊重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场秧歌

  过个热热闹闹的大年吧!

编辑:王晓菡
编审 :孙立梅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