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从10岁那年起,制作鱼灯笼已经成为成积宾生活的一部分,陪伴他走过了47年。
“我们家从老爷爷那一辈就开始做鱼灯笼,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对我来说,鱼灯笼绝不只是一项手艺,更是一种感情。”2月14日,走进东港区涛雒镇成家鳌头村成积宾的家中,目之所及全是一盏盏五颜六色的鱼灯笼。
据他介绍,鱼灯笼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鱼”谐音“余”,有着年年有余、丰收吉祥的美好寓意。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这种充满地方传统特色的鱼灯笼。
每年腊月至来年的正月十五期间,是成积宾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必须得加班加点地赶制鱼灯笼。
“一盏鱼灯笼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大有文章,足足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成积宾告诉记者,劈竹篾、扎底座、印鱼衣、裱糊、上色、粘鱼尾等,每一个制作步骤都有讲究,都有严格的要求,马虎不得。每一个鱼灯笼作品都倾注着手艺人的心血,精益求精才能扎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鱼灯笼。
制作灯笼的骨架,就是生长在湿地中随处可见的苇蒲杆。每年,成积宾都会早早割回家晒干。“对于一盏鱼灯笼来说,扎骨架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全程都靠手扎,歪一点、斜一点都会影响整个灯笼的美观。”说话的工夫,几根长短不一的苇蒲杆在成积宾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精巧结实的鱼型骨架就出现了。
“现在做一盏鱼灯笼快多了,一般半个小时左右就能行。过去那可得很久,光做一盏鱼灯笼就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现在有些简单的环节也可以借助机械工具的力量了。”成积宾说。每年,他差不多要做3000个鱼灯笼。
一个个制作好的鱼灯笼被成积宾小心地装在一个个大纸箱里面,等待顾客上门提货。忙完的成积宾,双手染得通红,脸上却笑意满满:“做鱼灯笼其实挣不了多少钱,全是靠着一股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一份传承责任坚持下来的。”
更令成积宾高兴的是,这几年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和老手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欢上鱼灯笼。鱼灯笼不仅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也走进了课堂。成积宾感慨:“有时候孩子们来我家中求学,看他们学得认真,做得仔细,我打心眼里高兴。”
“照,照,照毛虫,照得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恍若之间,他又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提着一盏鱼灯笼,嘴里哼着传唱了几百年的童谣,蹦蹦跳跳地走街串巷“照毛虫”。
成积宾点上一根短短的蜡烛,小心翼翼地放入纸灯笼中,烛光燃起来,鱼灯摇曳。这是成积宾的鱼灯,更是他的心灯。(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何高迪/文 王敬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