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甫至,大地尚在浅绿中苏醒,莒县果庄镇却已被馥郁果香环绕。智能温控大棚内,油桃沉甸甸地压弯枝条;蓝莓垄上,紫水晶般的果实垂挂摇曳;葡萄藤间,金手指葡萄闪耀着琥珀光泽。在这个小镇,每日近千吨瓜果从这里出发,奔赴全国各地。
那么,这个原本偏僻的小镇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瓜果之乡的呢?答案就藏在科技之中。从设施温控到品种改良,从有机种植到智能管理,果庄镇老科协工作站联合多位“土专家”,让现代科技深度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秋果春卖、四季生金”的美好愿景。
在果品交易市场,扫码收款声此起彼伏,果农老李手机里的数字不断增加。外地客商称赞道:“果庄的水果品质上乘、颜值高、口感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我们那里十分畅销。”
农商银行和这场甜蜜变革的渊源,要追溯到2004年。彼时,莒县农村信用社(如今的莒县农商银行)来到张家海坡村开展包联扶贫工作,自此与村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充分了解村内情况后,银行方面认为油桃种植经济效益可观,往村北发展是必然趋势。于是,他们邀请专业团队进行实地探测,并在村北打出了一口富民井。这口井直径约4米,深达20多米,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更成为了该村油桃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富民井里的水甘甜可口,张家海坡村与农商银行的情谊也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帮扶到如今的互利共赢,信任,始终是莒县农商银行果庄支行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
“2009年,村里几个青年从镇信用社(现莒县农商银行果庄支行)贷款,在村头建起了镇里最早的果蔬批发市场,并成立了果蔬收购合作社,吸引了外市县的种植户前来售卖,让我们的油桃走向了全国。不少村民也从信用社贷款,扩大了种植面积。村里油桃能发展得这么好,为我们服务的信用社功不可没。” 谈及村里油桃大棚的发展,张吉升感慨万千。油桃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处处都有果庄支行的支持与帮助,自然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村民们常常念叨,没有农商银行当年的支持,就没有如今油桃产业的繁荣。
在离桃园不远的蓝莓大棚里,蓝莓种植大户朱长欣正用 PH试纸检测滴灌水质。2019年,当他拿出全部积蓄建蓝莓大棚时,乡亲们并不看好这个“爱折腾”的能人。蓝莓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极为苛刻,朱长欣如同照料婴儿一般,每天仔细观察、测量、记录数据。经过一年的精心摸索,他栽植的蓝莓终于成功,第二年就获得了每棚12万元的收益,同时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蓝莓栽培技术。
“东西虽好,但是不好伺候,土、水、肥、农药都有特殊要求,还要长期学习新技术。比起传统农作物,蓝莓一亩地的成本高出几倍。眼看到收获还有几个月,资金链却跟不上了。”朱长欣在喜悦中带着一丝担忧。
产业的发展壮大既离不开技术创新,也离不开持续的金融支持。有了第一年的好收成,朱长欣意识到,要想让种植的蓝莓处于产业链顶端,还得引进国际领先的浆果种植技术。然而,资金问题再次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莒县农商银行果庄支行在了解情况后,立刻表示将通过乡村振兴专属绿色通道提供贷款支持,为这颗“金疙瘩”的成长施足“农金肥”朱长欣激动地表示:
自“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莒县农商银行组建了金融顾问、金融联络员团队,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逐村逐户走访辖内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了解资金需求,全力解决融资难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蓝莓种植逐渐成为果庄镇农户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全力支持果庄镇蓝莓种植产业的发展,莒县农商银行推出了专项贷款产品,实行优惠利率政策,最大程度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同时,该行还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截至目前,该行已发放蓝莓种植贷款115户,金额达4645万元。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针对种植户因难以提供足值抵押物而导致的融资难题,我们致力于提供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满足不同种植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拓宽担保范围,有效破解种植户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莒县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果庄镇馥郁的果香,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莒县农商银行深度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融合的生动见证。它展现了金融力量在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驱动绿色农业项目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该行涉农贷款规模达101.10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50.64亿元。这一串串数字,是莒县农商银行助力乡村发展的有力注脚,也预示着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下,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将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通讯员 马芳旭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