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东港区后村镇,遍布乡间的“和茶馆”成为群众化解矛盾的新阵地。这里茶香氤氲、笑语声声,村民围坐一桌,在品茗谈天中解心结、化纠纷,探索出一条“法理情相融”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走,去茶馆评评理!”不久前,村民尹大姐与王大哥因交通事故赔偿争执不下,双方怒气冲冲走进后村镇综治中心“和茶馆”。调解员递上热茶,待二人情绪平复后,结合交警责任认定书和医疗费用清单逐项分析。在茶香萦绕中,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王大哥一次性支付4.5万元赔偿款,矛盾当场消弭。
面对复杂纠纷,“和茶馆”还成为后村镇多部门联动的枢纽。竹田新村老王与老李因耕地冲突闹至派出所未果,司法所、法庭、村委会随即启动联调机制。众人齐聚茶馆,边斟茶边梳理事实:肢体冲突致老李花费万元医疗费,老王则坚称对方先动粗。通过监控回放和证人证言,责任逐渐明晰。最终老王主动承担80%费用,两位古稀老人举杯释怀。
去年冬日,宅科二村一对老友因玩笑话反目成仇,甚至扬言对簿公堂。调解员将两人请进“和茶馆”,先叙多年情谊,再论伤人赔偿。情理并用之后,打人方最终主动承担医疗费,双方相互赔礼道歉、握手言和。
一杯茶,既能化解纠纷又能温暖人心。袅袅茶香中,“火药味”转化为“人情味”,喝茶说法、喝茶析理、喝茶讲情,法理情得到有机融合。正如一句民间流传的老话:“茶碗里装着公道,喝透了茶,心气就顺了。”“和茶馆”这座连接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桥梁,正为乡村振兴注入绵绵暖意。
从“六尺巷”到“一杯茶”,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智慧一脉相承。后村镇将茶道精髓融入基层治理,用“土方法”解决新问题,让法治温度随茶香沁入民心。这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实践,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
(全媒体记者 郑笃凯 通讯员 胡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