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教 > 文化/教育

身份三重奏 -----记日照市五莲县北京路小学教师李燕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12-12 11:30:09

图片3.png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似乎一切都那么普通。可这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的三重身份,又让她在这所普通乡村学校里变得不再那么普通。在家长眼里,她是能让学生中的“霹霹虎”成为“乖乖虎”的“神仙老师”;在学生眼里,她是一名比亲妈妈还亲的“爱心妈妈”;在同事眼里,她又是一名给力的“知心姐姐”。

她叫李燕,五莲县北京路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自1990年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已34个年头。

34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山东省中小学全员远程研修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优秀指导教师、日照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日照市素质教育课堂先进个人、五莲县优秀教师;参选的优质课获山东省一等奖,参与的课题获国家级课题优秀成果,省课题实验得以推广,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获日照市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市以上奖项30余篇,多次在《中国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发表;指导的学生获市以上奖项300余人次。

一、“您是把我们的熊孩子变成好孩子的神仙老师,俺得好好谢谢您。”

李燕老师永远忘不了2021毕业季那一幕。毕业典礼上,一名家长悄然而至,两只手分别拎了一块牌匾,急匆匆扑进她的办公室:“老师,这是我托人找县书协副主席专门给您写的字!我家孩子能有今天的成绩,全都是您的功劳。您是把熊孩子变成好孩子的神仙老师,俺得好好谢谢您。”一块“教书教人”的牌匾郑重其事地交到了李燕手上。这位家长的心里话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

“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孩子们在学校里不犯任何错误,这才是最可怕的!”李燕说。她所在的北京路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基本来自周围村庄的孩子,留守儿童居多。他们的家长为生活所需,普遍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来看管。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这些孩子基本成了“野孩子”。平时除了看电视、玩游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学习的事不干,习惯养成的事不做,他们犯的错误千千万,对他们来说,这是常态。

面对着这些成绩特别差、不受管教的野孩子,李燕没有灰心。她利用每天大课间和中午吃饭时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与每一名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

班级里的学生孟亦彤,6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之后一直跟随奶奶生活。从奶奶口中,学生天天听到的是妈妈的“十恶不赦”,是妈妈的“冷酷无情”,是妈妈让她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她虽然每周能与妈妈见一次面,但在她眼里陌生的妈妈每次都是牢骚不断,面对着她抱怨着奶奶的“助纣为虐”、“添油加醋”,痛斥爸爸的“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爸爸,一年365天,她几乎见不着面,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爸爸在她的生活里几乎不存在,在她眼里可有可无。种种遭遇让孟亦彤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没有让她有丝毫交流的兴趣,更谈不上学习了。李燕每次找她聊天,她不是冷眼就是不屑。无奈之下,李燕找到孩子的母亲,苦口婆心劝说,建议她不要将大人犯的错误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克制自己的愤怒、牢骚、不满,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火,尽量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心理生存环境。“凭着老师不好好当,正事儿不干,不教学生也罢了,还管起我们的家务事来了。你是什么老师呀?再插手我们的家务事,我迟早会告到教体局!”面对家长的不解和怒斥,李燕委屈得悄悄掉眼泪,但想到孟亦彤在班级里的孤独身影和茫然无助的样子,她心里暗下决心:受再大的委屈也绝不让这个孩子掉队!她多次到这位家长家里家访,从家长刚开始的怒骂到冷漠再到感激,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其中的苦和累沁入身心。对待孩子,李燕坚持每天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笑容、一句暖心的话、一个朋友式的拥抱。最终,孟奕彤变了,整天跟在李燕的身后,同学们说她简直成了老师的跟屁虫;孟亦彤的妈妈也变了,不再那么暴躁易怒,变得关心孩子了。后来,孟奕彤妈妈说:“李老师,您真是菩萨心肠。当初俺那么对您,您都没怪俺、没放弃孩子,太对不起您了!看着孩子现在这天上地下的变化,俺谢谢您!”

作为家长,最头疼的还有孩子的作业问题。让留守儿童完成作业,太难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每天晚上,李燕利用网络平台让班里的留守儿童把作业发给她,她随时就在网上批改这些孩子的家庭作业,就这样,她成了每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当学生看到老师把一个个错误标点都能批阅出来,都惊奇地说:“老师真是有一双神奇的眼睛,我们作业上的字在手机显示屏上那么小,都能看清楚,都赶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啦!”

学生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李燕老师已经50多岁,眼花得厉害。为了能给他们批改作业,特地买了一台大屏幕电脑,专门用来批阅他们的作业。一天天过去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班级里再也没有不写作业的学生,再也没有糊弄作业的学生了。他们乖乖地每天晚上把作业按规定的时间发到微信群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作业无论交得多晚,他们的李老师都会给他们批阅完成。她的手机图片库里存满了一幅幅“画满对号和错号、写满批语的作业图画”。

她的倾情陪伴,让她在2022年暑假收获了意外惊喜。这样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这样一个落后的班级,在她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毕业学生及格率100%、85分以上的优秀学生占到了五分之四。家长们拉着她的手感动得眼含热泪:“李老师,谢谢您了!谢谢您了!”

二、“您就是我们的妈妈,是对我们比亲妈妈还亲的妈妈。”

在北京路小学这所乡村小学里,李燕是年龄最大的一线教师,50多岁的她,一直充满着20岁的激情。对她来说,她上班的每一天都是第一天,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任劳任怨。她班里的学生鞠朋阳,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得上早市卖菜,只能把孩子早早送到学校接送点。李燕知道后,每天最早来到学校,把他接到自己的办公室辅导他学习,让孩子免受酷暑严寒之苦。在办公室里,总是看到她不是在用心钻研教材、批改作业,就是看网上讲堂。她从不以为自己教学多年、经验丰富就不用备课了,她总是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她说“教师应该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用以前的备课来教现在的学生。”

    疫情期间,为了让孩子们不落下课程,不耽误一堂课,她独创“看得见”教学模式,让学生隔离在家,收获在学校课堂上同样的听课效果。她坚持认真备课,根据学情认真制作课件,利用企业微信快速会议软件,采取面对面上课,课后把学生现场学习数据第一时间推给家长,让家长“看得见”孩子学习状态;利用班级学习群让学生定时上传作业,老师批改后,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家长“看得见”孩子学习效果;每天上传“表扬榜”,这样让学生尝到收获的喜悦,让家长“看得见”孩子的进步。所以这个班的家长自豪地说:“孩子在家上网课想玩手机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李老师看着,我们放心。”

“所有的孩子到了她手里,都会变成听话的孩子。”这是她的同事陈祥芬给她的评价。李燕说:“孩子们能出错,是很开心的事。我们只有知道孩子们哪里出错,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只要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待,就没有学不好的孩子。”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春节过后,孩子家长们又开始了陆续远走他乡打工谋生的生活。为了让孩子们消除父母不在家的孤独感,她会担任起孩子们的“临时父母”。为了让这些孩子们每天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让他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随时感受到爱,离家只有1000多米的她中午从来不回家吃饭,只是为了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陪伴,陪孩子们一起聊天、一起用餐,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教他们习惯养成,教他们一切她认为值得的东西。

她记不清多少次从家里带来新鲜的水果,记不清多少次家中带来的点心和煲好的鸡汤,她真的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女来待,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带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分享。2021年春节过后,她照常从家中端来热乎乎的鸡汤,与孩子们共进午餐。吃着吃着,她的学生周婷婷放下了手中的碗筷,目不转晴地看着她,她不解地问:“怎么不吃了?”那双亮晶晶的眸子让她感动:“老师,你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上辈子会不会都是您的孩子?”她开心地说:“这辈子,你们也是啊。”“老师,您就是我们的妈妈,是对我们比亲妈妈还亲的妈妈。”听得她眼角都湿润了起来。

三、“您就是我们大家伙儿的知心姐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所乡村小学,能有全市的学科带头人实在是学校的幸事。作为日照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李燕总是关注着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堂讲课、每一次教研活动。每次,她都针对课程内容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她常说:“青年是学校的脊梁,即便是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也有责任扶持他们尽快成长,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学科带头人。”

刚毕业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于娟,因为参加县优质课大赛试讲不成功,哭着对她说:“我不参加了!耗时废力不说,还丢人现眼!”李燕找她谈心,让她静下心来,和她一起研究教材,指导她如何吃透教材,设计教学环节等等。那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和晚上,李燕都陪伴着她,手把手教,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的改。就这样,于娟老师有了信心,经过精心备战,在2022年比赛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2023年4月,全县“说讲评”大赛在即,本来她带领语文团队参赛,但因为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力量不足无法组队,于是她临危受命,改变学科,重组团队,借阅教材,开始备战。面对临时凑起来的团队,大家普遍兴致不高,都认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即使参赛也是去“打酱油”。但她却不这样认为,激励其他四名成员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50多岁了都不怕,你们年纪轻轻的,怕什么?”

就这样,她带领四名教师,用接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挑灯夜战,学习《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吃透教材的每一处细节。每天晚上,她们简简单单吃完饭,就开始工作,有时为了一个板书,共同讨论到深夜一两点。她经常给团队鼓劲:“人生最大的困难就是挑战自己,看谁挑战自己成功!我们干就要干好”。在她的带领下,北京路小学“道德与法治”团队在全县“说讲评”比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遥遥领先全县其他14个团队。

专业的信任延伸到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青年教师不论是参加讲课大赛,还是遇到什么棘手问题,都会来找找她,他们说:“您就是我们大家伙儿的知心姐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听听您的话,我们就会感到有底气、有希望,就会感到有劲头、有力量。”也有人问她:“李老师,你这么大年龄了,还这么拼,累不累?”她总是笑靥如花:“对啊,都这么大年龄了,还能为青年成长贡献点儿自己的余热、发挥点儿自己的力量,多开心啊!”

李燕老师就这样帮助每一名家长,情暖每一个孩子,力助每一位老师,讲台上下,呕心沥血,为师为范,用身份的三重奏激荡起杏坛的钟声。(通讯员 崔为安)


编辑:高任华
编审 :穆盛娟
责编:周小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