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教 > 文化/教育

读书,点亮我的成长之路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18 15:05:10

山东省五莲县北京路小学 崔为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乐趣在于与世无争,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的乐趣在于游山玩水,与好友醉饮;而我的乐趣,却是一杯氤氲着清香的淡茶,一卷散发着墨香的闲书,“晨昏忧乐每相亲”。

一、读文学名著,滋养精神家园

师范毕业后,我怀揣教育梦想来到了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每当夕阳西下,偌大的校园里便只剩下我一个人的身影。为了驱散孤独,我开始与书为伴。记得第一次去县城,我如获至宝般买回一摞书籍。多少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一盏昏黄的台灯下,我如饥似渴地品读着这些精神食粮。在书海中,我遇见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结识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陆游;更被那个为理想献身、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保尔·柯察金深深震撼......

众多书籍中,我对《文化苦旅》情有独钟。每当捧起这本厚重的著作,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徜徉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教育生涯虽然漫长,但真正珍贵的正是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

课余时间,当同事们或打球、或下棋、或闲谈时,我总喜欢独自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读。读山,我读出了巍峨雄壮中那份坚毅挺拔的气概;读海,我领悟了深邃辽阔里海纳百川的胸怀;读草,我感动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我知晓宇宙的奥秘,了解海洋的神奇;更让我铭记那些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读书让我懂得:诚信,是春天的花儿,唯有绽放,方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读专业书籍,助力专业成长

一次赛课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了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在校长的悉心指导下,我的阅读重心由文学名著转向专业书籍。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茅塞顿开,书中“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的质朴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李老师认为:“教育本来挺简单,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这些理念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我觉得: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此后,我如饥似渴地研读《新教育》、《教学论》、《叶圣陶文集》等专业著作。越是深入阅读,越是感到知识的浩瀚无边;越是广泛涉猎,越是察觉自身的浅薄。我逐渐领悟:要上好课,就必须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要提高修养,就必须通过阅读增长智慧。

经过数年的积累沉淀,我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孕育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参加县优质课大赛,我多次斩获一等奖,我撰写的教学论文也陆续在教育期刊发表。

三、读教育理论,追寻教育真谛

随着专业成长,我愈发认识到:教育实践需要理论支撑,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担任县习作教学研究工作室主持人后,我开始系统研读教育名家专著。马小平老师在《追寻意义》中对抗应试教育的执着,吴非先生在《不跪着教书》中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杨林柯老师在《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中的坚守担当,都给予我深刻启迪。

专著类的阅读需要更多的时间、更沉潜的心境。每个夜晚,节假日,星期天……我寻找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阅读,去感悟,去记录。每一次读,我仿佛迈进了一个引力强大的生命磁场,大师们以其人格魅力及学术造诣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期间,好多老师同我探讨班级管理问题,也有一些老师提出了一些困惑,譬如一些孩子脾气乖谬,不服从管理,向我寻求帮助。当时,我确实没有好的方法。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忽然明白了: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爱护,了解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其次应信任学生,对其充满“爱的期待”;最后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中见情,严中见爱。

2016年以来,我先后主持了县教体局成立的“习作教学研究工作室”及“崔为安文学工作室”。 有了同行的鼓励、帮助,我在教育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2018年起,应多家报社的邀请,我担任了他们的校外编辑。每年,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百余篇。这些收获,都是书籍馈赠给我的珍贵礼物。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将继续以书为伴,让阅读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编辑:陈蕾
编审 :穆盛娟
责编:蒋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