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上铭 曹方华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五莲县育才小学深耕“苏轼与五莲”特色育人体系,从课程开发、活动创新、家校社协同、成果辐射四大维度系统规划,形成全方位、可持续的育人生态。
一、课程体系深耕——打造文化育人主阵地
1. 跨学科融合课程
语文组开发“苏轼与五莲”传统文化课程,从读、诵、写、创多方面学习探究苏轼文学,了解并探究五莲地域文化。
美术组设计“诗画五莲”创作课,以五莲当地二十四节气的风土人情为切入点,临摹苏轼书画风格并融入本土非遗剪纸技艺等。
科学组开展“东坡足迹探秘”项目,通过地质考察还原苏轼《登九仙山》中的地理特征,并进一步丰富育才小学少年科学院,古今衔接拓展教育宽度。
2. 教师文化赋能计划
举办“苏学工作坊”,邀请苏学专家开展苏轼专题讲座,建设东坡美学馆和唐宋八大家文化长廊,编撰《明理少年》《流苏树下》等校园专刊。
实施“文化双导师制”:语文教师与本地非遗传承人结对,开发《苏轼与五莲》饮食文化实践课程。
二、活动创新升级——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
四季主题文化节
春季“东坡诗词大会”:开展飞花令擂台赛、原创诗词AI生成体验;
夏季“五莲风物研学季”:打卡苏轼游历路线,制作《小东坡游记》手账;
秋季“宋韵文化周”:复原宋代点茶、投壶等雅集活动,举办师生东坡主题书画装置展;
冬季“精神传承辩论赛”:围绕“苏轼逆境智慧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等辩题开展思辨活动。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搭建文化传承共同体
1. 三代共学计划
“爷爷讲苏轼”家庭故事会:征集祖辈口述的五莲苏轼传说,汇编为有声故事集;
亲子“东坡厨房”实践:复刻苏轼菜谱中的五莲食材创新料理,拍摄微视频参赛。
2. 社区文化共建
与五莲山景区合作开发“少年文化讲解员”项目,节假日由学生担任苏轼遗迹点导览;
在社区广场打造“东坡文化角”,定期举办学生创作的苏轼文化课本剧演出。
四、成果培育与辐射——形成可持续文化生态
1. 动态评价体系
建立“东坡文化素养成长档案”,通过诗词积累、实践作品、研学报告等多维度记录发展轨迹;
设计“五莲文化传承星”徽章系统,设置青铜至翡翠五级进阶认证。
2. 资源辐射网络
与县域内学校组建“苏轼文化教育联盟”,共享课程资源包与活动案例库;
筹建“东坡少年文学院”,出版学生文集《我心中的苏轼与五莲》,下一步将面向全国开展书信交流活动。
3. 长效保障机制
设立专项文化建设基金,吸纳社会力量支持特色项目;
组建由文化学者、家长代表、学生骨干构成的督导委员会,每学期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诊断。
通过课程体系化、活动场景化、协同立体化、成果可视化的实施路径,使苏轼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活水源泉,让五莲精神在新时代教育中焕发独特魅力,最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县域文化育人范式。建议以三年为周期分阶段推进,首年重点夯实课程基础,次年深化实践创新,第三年实现成果转化与品牌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