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此外,端午节还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佩香囊——预防养生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传统习俗, 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香囊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中医认为有香囊内的药材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清热祛湿、通九窍的功能, 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另外端午节佩戴香囊可以趋吉避凶, 所以也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期望。
饮药酒——饮食养生
端午节有饮蒲酒、五加酒的习俗。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以酒洒喷的习俗流传较广。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赛龙舟——运动养生
赛龙舟是端午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有多种说法,如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赛龙舟是一项全身性有氧运动,长期进行这项运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得以改善。赛龙舟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欣赏沿岸风景开阔心胸,恰好适应夏季养生的需要。
沐兰汤——沐浴养生
这是一种极古老的习俗,后来和端午节结合起来。屈原《九歌·云中君》名句'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这种习俗的写照。古人认为,浴兰可以除病驱瘟。在端午节这天,采摘各种新鲜草药,水煎后倒入浴盆或浴缸内泡浴,具有清热解毒、祛暑化湿、行气活血、润肤舒筋、利水消肿、杀虫止痒等功效。
艾叶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叶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有的用艾叶、菖蒲烧水洗澡,并喷洒在房前屋后。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驱毒除瘟、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现代人已经很少在家门口挂艾叶、菖蒲等草本植物。可以采取烟熏和喷气雾剂的方法来解决。在端午前后把门窗紧闭,然后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可起到杀菌作用。
菖蒲
端午节有悬菖蒲的习俗。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于山间石砾处,含有挥发性甘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们就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屋檐下,或用菖蒲烧水洗澡,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在端午节时,仍有采菖蒲的习俗。菖蒲叶片中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提神通窍、健脾消泄、杀虫灭菌。外用能驱菌杀虫,内服则有清凉、健胃、祛风、提神等作用。
五加皮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现在,五加皮主要用于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疾病。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粽叶
端午节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用来包粽子的粽叶很有讲究,北方人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粽叶不仅具有天然无污染、绿色一次性、易存放、用来包粽子有清香等优点,还都是清热的中药材。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可以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减肥瘦身。
雄黄
点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端午节这天,陕西人会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样做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害虫闻之食之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夜卧早起,养阳气
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端午期间,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稍晚一些,早上起得早一些。
夜卧最好在十点半之前,对夏季养阳气才有益。
早起应在六点左右,研究发现,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而且头脑更清醒,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活动,也不容易犯困,精力更旺盛。
适当午睡可养心,午时是人体“合阳”的时候,此时休息也有利于人体阴阳的转化。夏天养生重在“养心”,而午睡是中午养心的最佳方式。
饮食宜健脾祛湿,调养气血
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饮食起居因多注意。端午食粽子,其中糯米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粽子里的配料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当然,吃粽子也应有所节制,肠胃病患者、糖尿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端午时节里还可以适量用陈皮、茯苓等中药炖汤,陈皮可消食解郁,茯苓可健脾宁心,吃完粘腻的粽子再喝一碗消食解腻的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也可用红豆,又名赤小豆,《神农本草经》中说,“赤小豆可消水肿”。红豆搭配大米更具健脾养血、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而且红豆熬成粥,口感更滑润,也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此外,山药和薏仁都是健胃宜脾,利水祛湿,养心生津的好食材,用来煲汤煮粥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孕妇不宜食用赤小豆、薏仁。
运动可强身健体
泡脚可驱邪防病
端午前后天气闷热,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还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走为百炼之祖”。
选择晨起或傍晚锻炼,运动中身体放松、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两腿自然迈步,步幅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饱满,呼吸自然有节律。走路时达到“头目清爽、足部发热,全身微微出汗”即可。运动后来一杯温水,心情愉悦,补充水分。
运动之后,做休息调整,用热水泡脚,可缓解疲劳驱邪除湿。如加用一至两味中药效果更佳,例如:
红花、艾叶等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可缓解脚冷腰酸;
花椒、白鲜皮、荆芥等可疏风止痒,可治疗皮肤瘙痒;
桑枝、干姜等有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痛经、关节痛症状;
黄芪、党参可益气血,可改善疲劳、乏力症状;
藿香、陈皮、丹参可化湿行气,驱除湿邪。
四季中不止冬天适宜泡脚,一年均可,泡脚应根据身体情况,可每日一次也可隔日一次。泡脚时运用中药尽量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过饱过饥不宜泡脚,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不宜泡脚,月经期、妊娠期不宜泡脚,体质虚弱、老年人不宜长期泡脚。如泡脚时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泡脚时微微发汗即可,注意防风防寒。
(来源: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