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探寻齐长城网络主题活动
我要投稿

巍然新生!齐长城挺起齐鲁文化之脊

来源:山东商报 发布时间:2023-05-31 17:48:48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万里长城,作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早已融进中华文化,铸就了泱泱华夏民族魂。那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气概,更是融入齐鲁儿女血脉之中的铮铮回响。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长城——齐长城。

齐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作为世界长城鼻祖、首开中国长城建筑史先河的齐长城,是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承载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它始建于春秋时期,比秦长城早400多年。西起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东至青岛黄海海岸,全长约1200里。从泰山之侧到黄海之滨,犹如一条长龙,汇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无垠的秀美山川,串起了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七市。

斑驳的城墙,如今已是历史的留白。我们在浩渺的历史中追溯,在坍圮的城墙间寻觅。令人欣慰的是,这段国内最古老的长城,正在书写着“新生”。山东省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千年齐长城文化正在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曾经,捍卫家国安宁、经受战火洗礼的长城巨防,而今正崛起聚纳千古齐风鲁韵、联结历史与未来的齐鲁文化之脊!

底蕴深厚

齐鲁文化的“守望者”

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

齐长城所承载的2600余年的鼓角铮鸣、刀光剑影、车马骈阗、商贾穿行……共同绘就了齐鲁文化的丰富底色。蓦然回首,千年齐长城早已成为齐鲁文化的“守望者”,是靓丽华彩的风景线,是厚重绵延的历史脉动。

它从公元前555年走来,《左传》里晋鲁联军攻打平阴,齐侯“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它从公元前441年走来,《清华简》里“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它从公元前404年走来,战国骉羌编钟深深镌刻三晋伐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它曾承载着军事防御的重任。

姜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设轻重九府”“官山海”,这里有了中国最早的海关,开启了中国商业文明的话语体系。古平阴要塞、长城铺、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穆陵关、西峰关,关关连长城内外;沿关隘铺展的16条齐鲁古道,道道通四面八方。中国最早的海上贸易线从穿越齐长城的幽幽古道出发,延伸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它曾承载着商贸沟通的远大。

孔子适齐、韶乐缥缈,“三月不知肉味”的美谈在传颂。富而知礼,举国兴学,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繁盛仍在被津津乐道。那些彪炳于中华文明星空的故圣先贤孟子、墨子、孙武、孙膑、荀子、淳于髡、邹衍……都曾走过齐长城的古道关门,接续文明火种,恢弘泱泱文脉。齐长城,曾见证着文化融合的盛放。

孟姜女哭长城,哭的正是这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唯美的故事在世间流传,比较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纯粹的爱情故事,孟姜女的演绎和传播更多地赋予了家国情怀。齐长城,曾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柔情。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马鞍山抗日保卫战、莱芜战役……一场场浴血的抗战,为古老的齐长城注入了红色基因。齐长城,也曾见证着红色岁月的峥嵘。

千年齐长城,千里亘齐鲁。承载着巍巍雄风、浩浩民族魂的齐长城,从两千多年前走来,它的厚重远比你想象中的还要精彩。

保护第一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如今,历经岁月磨洗的齐长城,为我们留下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也亟需得到更多系统全面的传承保护。

与明长城砖石结构不同,齐长城从修筑伊始,便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依托于自然山险壕堑,用夯土墙、土砂混筑墙、干摆石墙等修筑完成,本身建造结构就不太稳固。这对齐长城的保护修缮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齐长城青岛段

在国务院颁布实施《长城保护条例》,各地先后出台长城保护地方立法,山东在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借鉴外省区市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科学协调齐长城保护与沿线区域生产、建设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有效保护齐长城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据国家文物局认定,齐长城遗址的遗产总量为260处,其中墙体243处、壕堑1处、关堡8处、烽火台(烽燧)8处。山东通过对齐长城全部260个点段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实施“红黄绿”段保护管理。确定“红段”42处、“黄段”77处、“绿段”141处。各地层层压实保护责任,严管“红段”,紧盯“黄段”,不放松“绿段”,有重点地进行检查监管。

山东还在全国首次将长城保护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达到平均每1公里长城有1名保护员。

为提升科学化管护水平,山东各地不断提升技防物防能力。淄博市创新开发了齐长城智慧管理系统,分为管理端、巡护端和PC端3个子系统,对全市110多公里的齐长城进行数字化管理,为该市范围内齐长城保护员和各级文物管理员提供服务。

各种措施齐上阵,不断夯实齐长城保护成果,统筹协调齐长城保护与文物利用、城乡建设、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和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力融合

让长城文化“活起来”

如果说做好齐长城的修缮和保护,是山东传承长城文化、焕活千年遗迹的基础,那么对齐长城沿线资源的再利用与发展,则将成为山东让长城文化“活起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乘着国家启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山东积极探索“齐鲁方案”。创新了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齐长城沿线7市17个县(市、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全方位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最古老长城”文化名片,以齐长城本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存为主体空间,构建保护传承、主题展示、文旅发展、乡村振兴功能为核心的齐长城文化核心形象廊道,打造齐鲁文化之脊和文旅产业发展高地,开启齐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新篇章。

齐长城之锦阳关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构建“一廊、七段、多点”总体空间布局,打造独具齐风鲁韵的齐长城文化旅游带。目前,齐长城沿线已创建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8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1家,济南长清、临沂沂水等1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齐长城“一线五村”等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等重点储备项目。围绕齐长城保护这条主线,山东正深入挖掘长城文化、景观和精神价值,突出活化利用,助力产品业态升级,推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

齐长城响水崖子南山段位于潍坊市诸城市桃林镇。立足齐长城沿线优质资源,桃林镇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诸城绿茶、抹茶企业,发展生态茶园4万余亩,既形成了富甲一方的优势产业,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据介绍,该镇有3万余户发展茶园,年增收近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个。

在淄博市,齐长城沿线资源的活化利用也有效推动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该市淄川区齐长城·青未了民宿选址齐长城沿线土峪村最佳观山处,设有公共空间、旅宿庭院等,以创新设计构筑齐长城脚下美丽乡村生活方式,并推动土峪村整体提升改造,形成了“村落+景区”乡村发展新模式,也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山东还致力于丰富齐长城文化主题元素,推进沿线一批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和文化场馆建设,同时,构建长城旅游复合多元产品体系,开发以“绿色、生态、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户外运动、生态休闲度假产品,打造“长城人家”民宿品牌等,实现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也让齐长城保护利用成果更多地造福广大群众。

如今,以齐长城沿线各地博物馆、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3个主题,已构成了39个齐长城研学推荐场景。齐长城与沿线的地域文化,实现了有机结合。“首批齐长城特色展示点”,包括济南长清区广里村北长城、定头崖西山长城、泰安肥城市夹子山段长城、淄博博山区风门道关段长城、潍坊诸城市石河头北山段长城、临沂沂水县(与潍坊临朐县共有)穆陵关段长城、日照莒县大店子西长城岭、青岛黄岛区月季山东坡段长城,共7处,连点成线。沿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建设,蹚出的也是一条颇具山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千年齐长城,今朝风采新。战争的炮火早已沉寂,可崭新的画卷正在徐徐打开。走出静态保护、空间围挡、单一展陈的方式,更加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齐长城的文化正在以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2600多岁的齐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活”起来,一条齐风鲁韵、薪火相传的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满怀着历史文化风情,闪耀新生,巍然挺立!

编辑:孙翔宇
审核:夏宗伟
统筹: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