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照毛虫,照毛虫,针线扎,麻线缝,看看你腚疼不腚疼……”
又是一年春节至,在东港区涛雒镇成家廒头村,孩子们穿上新衣,唱响童谣,手里擎着花花绿绿的鱼灯笼,将欢声笑语洒遍村中每个角落。
民间传说中,鱼灯笼有除虫治病之功能,用灯笼照照眼睛、照照耳朵,能眼明耳聪;照照室内、照照院内(俗称照毛虫),能除虫除害,一年丰收。在成家廒头村,鱼灯笼的制作技艺已传承了近300年。
“清朝初年咱们这儿就开始做灯笼了,因为靠近大海,夜里风大,灯笼是‘刚需’;又因为渔民众多,‘鱼’的寓意又好,所以成家廒头村的灯笼外形大多是鱼。”作为这门非遗手艺的传承人,从小就在成家廒头村长大的成秀翠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鱼灯笼的历史,“每到腊月,我们这里家家户户便开始扎制灯笼,赶在元宵节之前出售。”
走进成秀翠家中,第一眼便看见宽阔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制作灯笼的原材料:白纸、拓版、颜料、浆糊,甚至还有一片青萝卜。成秀翠解释:“白纸印在拓版上需要整平,整平的工具太干会弄碎纸张,萝卜含水量合适,削平了正好用,这也算老一辈总结出来的经验吧!”一盏鱼灯笼,承载的是成家廒头村多少代人生活的智慧。
桌子一角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的灯笼架。小小一个架子,要有二十五道工序。钻眼、折叠、插孔、订针等,每一步都蕴藏着制作人的心血。“一个人一天不停地做,最多也就能做二十几个。”成秀翠的手上,都是各种涂料的颜色,“手上没点颜色,哪像个做鱼灯的呢?”
鱼灯笼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意象:湛蓝的是水波,澄黄的是花朵,鲜艳的“福”字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鱼灯笼都是过年点,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晚上如果风平浪静,那就叫做‘收灯’,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灯)。咱们海边的人特别喜欢鱼灯,因为盼出海打渔获得丰收,鱼灯是连年有余(鱼)。”
从古至今,鱼灯笼不仅承载着种种美好的寓意,还给成家鳌头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实惠。“我从记事的时候起,每到腊月就帮着家里做鱼灯笼,忙上十几天,开春的时候家里能添个大件,或者可以攒够孩子明年的学费钱!”聊起这个,成秀翠眼里泛起了温柔的回忆,手里的鱼灯笼仿佛也寄托着希望。
三百年鱼灯经久不衰、薪火相传,除了物美价廉、寓意吉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传承了手工匠人心中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留住了传统年味和童年记忆。
“现在做鱼灯笼的越来越少啦!”成秀翠说,前些年,纸灯笼一度被塑料灯笼冲击得没了市场,但随着近几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大家越来越喜欢老手艺,纸糊的鱼灯笼又成了“稀罕物”。目前,鱼灯笼的市场越来越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有客户订单。鱼灯笼已经走出日照,走向了全国。
如今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成秀翠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很多村里的年轻人小媳妇看着灯笼卖得好,也来家里跟着学。谁来学,我都教。祖辈留下的老手艺能传下去,这不是个好事吗?”(日照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楚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