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每当夜幕降临,东港区后村镇竹田新村的“和茶馆”便热闹起来。忙了一天的村民们相互打着招呼,相约来到这里喝茶聊天。
近日,“和茶馆”多了返乡过年的村民们。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叙着旧,讲述着外边的变化,谈论着村庄的发展。村负责人郑家友为村民续着茶,不时用笔记录下他们的意见建议。
茶室地方不大,却是村民爱去的地方。“就在家门口,一抬腿就到了,还能解决难事、麻烦事,大家有事都愿意来。”村民郑大爷呷了口茶,笑着说。
后村镇是日照绿茶主产地之一,素有“江北绿茶之乡”的美誉,向来便有饮茶议事的传统。去年,后村镇以“茶”为媒,将社会治理与“茶文化”有机融合,在13个村因地制宜建设“和茶馆”,通过“喝茶议事”,打造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喝着茶,聊着天,事情就办了,村民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拿到“和茶馆”里去解决。
“喝茶不但能化解纠纷矛盾,还能‘喝’出金点子。”提起“和茶馆”的好处,郑家友赞不绝口,“自从茶馆打造建成以来,村民往这儿跑得勤快了,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金点子’自然而然就有了。”现在,每次和村民坐在一起,郑家友都习惯拿着小本子边听边聊边记,一杯杯热茶喝完之后,村民的烦心事、操心事、暖心事在他的笔记本上也一页一页记得密密麻麻。
“有时候我会让村民在提出问题时,也将建议提出来,这样他们也有参与感,村里治理是大家伙的事情。”郑家友说,现在每次开村“两委”碰头会,他都会拿出笔记本一条条梳理,看看哪一条办得不好,哪一条有待改进,哪一条明年继续干。
建起“和茶馆”后,后村镇党委借机引导各村聘请镇上的人大代表、村“两委”成员,以及德高望重的党员、群众等成立“和事佬”队伍,打造“村民智库”。依托“和茶馆”,把“村民想要的”和“镇村里想做的”结合起来,村民的事情村民议,大事小情摆到桌面上讲,大伙民主协商、集思广益解决。“有时候一个村难以解决的,我们就上升到镇一级,提级协调办理。”后村镇党委副书记赵静说。
而对宅科二村来说,“和茶馆”不但消解了矛盾,还解决了一个困扰村民很久的“头等大事”。原来,宅科二村紧靠省道220,东侧紧挨省道222,交通通畅给村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却也带来了担忧和隐患。
在“和茶馆”,安装信号灯的建议被提出,并很快提交到区相关部门。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宅科二村村道与省道交会处安装了交警“模型车”,设置了减速带、交通警示灯和语音劝导箱,每当有车辆经过时,语音劝导箱便会发出语音提醒。同时,村里还在村口显眼处绘制了交通宣传的多彩墙绘,既扮靓了村庄颜值,又营造了人人遵守交通安全的氛围。
如今,在后村镇,“饮茶议事”已经成为各村的常态。镇党委、政府也积极派员参加,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去年,镇上根据村民建议梳理民生实事100多条,路灯安装、农田道路维修、垃圾桶清运等群众的“急难愁盼”得以如期解决。大家纷纷表示,“和茶馆”喝的是“知心茶”“暖心茶”,更是“凝心茶”。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苑克龙 闫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