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影春节档热闹上映、繁花怒放,以总票房95.1亿元收官,创下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观影人次双纪录,打破了总票房、总观影人次、日均票房等多项历史纪录,博得“史上最强春节档”之称。
这是在2024年春节档突破86亿票房大关,跻身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前二的基础上,再次创造的辉煌。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在日照,1月28日至2月4日春节档期间,票房实现1752.09万元,场次5527次,总出票31.72万张,数据均超过去年的票房1629万元、观影人次29.9万。
撞击:《哪吒2》硬刚《封神2》,传承与改编之间那道线究竟应该划在哪里?
蛇年伊始,吒儿便舞动着他的混天绫,在中国电影史留下了现象级、超精彩的一笔。
截至2月19日0时,《哪吒2》的票房已经超过123亿元,这其中,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动画片累计票房纪录、中国电影史累计票房纪录等35项影史纪录被打破,并超过《头脑特工队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同时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8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封神2》的口碑崩塌,截至2月19日0时,票房仍未超过12亿元,远低于预期。
这两部电影,无论从出身、取材,还是制作、目标群体,都有着较高的雷同度,但一盛一衰的现象,值得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深思。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古典神话都是电影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前有1964年上美影精心制作并首度冲出国门的《大闹天宫》,后有翻江倒海热闹荧屏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间,还有着《大圣归来》《悟空传》等经典作品。
改编神话、重塑灵魂,将“中国的”推到“世界上”,也成为一代代电影人持续在做的事情。
再看中国传统古典神话体系,从《山海经》到《封神榜》,从《西游记》到《聊斋志异》,这些作品在撑起整个文脉骨架的同时,也留下了大笔大笔的空白,供后人钻研、发挥。
然而,发挥不等于魔改,重塑不等于重写。
《哪吒1》《哪吒2》,与传统形象相比,也有着较多改动。在传统神话中,哪吒不仅不能“我命由我不由天”,反而恰恰是天命所归造就的莲花化身、再续生命。这是一个充满中国式悲剧美学的故事,与生俱来的反骨、与世界的冲突,到最终的自我牺牲,是一个完整闭环。
但在新的电影中,这个悲剧叙事被彻底解构,对经典神话故事的现代性重构、对神话人物的全新塑造,成长轨迹完全符合现代商业电影的叙事逻辑:开局劣势,遇到贵人,获得力量,最终逆袭。这一改编虽然触及了原著精神内核,但却是一个讨喜的叙事结构。再加上制作精良、喜感多多、节奏紧凑,《哪吒2》迎来了它自身的飞升。
应该注意到的是,除去故事原型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影片中青铜纹兽、纵目人、凤凰纹样、鹿鹤同春等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亮点频频出现,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强烈自信。
而《封神2》的惨败,似乎在《封神1》烈火油烹时就埋下了伏笔。记者发现,在《封神1》的片头介绍中,编剧一栏不仅出现了曹昇的名字,还有着两个美国顾问的名字,大概是为了实现导演把“封神三部剧”打造成中国的“魔戒三部剧”的豪情壮志。
所以,观众得到了一部从剧情的改编到角色的设定,都在套用好莱坞的模版,一味将中国的神话故事“西化”的神剧。一个个本该鲜活的神话角色统统成为工具人,集体烘托着“质子团”,这一切都透露出导演、编剧对中国神话的随意改编,改得让中国的观众难以接受。
特别是在第二部中,考古现场般的朝歌城与赛博朋克化的西岐战场,恰好折射出中国神话电影的精神分裂,它既想延续从自身出发的这种解构,又想顶替封神神话这一宏大而深邃的体系。“老老实实讲好神话故事”这一最基本的任务,《封神2》都没有完成,因为它的创作团队更加在乎的,是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封神》,可惜,这项工作无法用后期和特效完成。
中国电影是想走向世界,但不是以向西方妥协的方式。
《封神演义》原著本就是明代文人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商周鼎革的宏大历史躯壳里,填满了修仙渡劫、法宝斗法的奇诡想象。在资本的运作下,一个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神话人物,正在被简化为一个可以量产的商业符号。这种异化,这种步步向好莱坞学习制作工业化的电影产品的做法,标志着创作者正在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其实,《哪吒2》在情节节奏略爆短板的同时,也存在着原本关于人性和天性的深刻寓言简化成简单“逆天改命”叙事的问题,哪吒的反抗精神被简化为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而失去了对社会、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因此,《哪吒3》是否还能延续1和2的辉煌,尚是未知数。
所以,传承与改编之间那道线究竟应该划在哪里,尺度究竟该如何把握,这是每个相关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火爆:票房一涨再涨,是否代表中国电影寒冬期已经过去?
2025年的电影春节档上映的六部影片,除《射雕》外都是续作,从宣发影片和预售票房来看,似乎平平无奇。
然而这样的作品,却成就了一个“史上最强春节档”的历史标点。在去年电影票房大幅缩水的严峻态势之下,2025年春节档电影以总票房95.1亿元收官,打破了总票房、总观影人次、日均票房等多项历史纪录,这样的开年成绩无疑给整个电影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很多三四线城市,也出现了提前预约、一票难求的状态。
这样的成绩,能否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寒冬期已经过去,影视创作的春天已经到来?
在繁花簇锦的春节档各项数据之前,2024年,中国电影交上的是这样一份成绩单: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4年全年电影票房425.02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334.39亿元,占比为78.68%,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共79部,其中国产影片55部。而2025电影元旦档,在《误杀3》《小小的我》《“骗骗”喜欢你》等作品的力挺下,票房也不过只达到3亿元。
作为全年票仓容量最大的档期,春节档具有极强的节庆属性和欢聚性,档期内的爆款影片能吸引到大量无日常观影习惯的观众,且多为家人朋友结伴同行。
另一方面,据灯塔专业版统计,2025春节档仅观影1部的观众占比超过80%,而在2024年的数据中,年度人均观影频次为2.2次,其中58%的观众一年只进一次电影院。
因此,在档期票房一路飙升的同时,观影各项数据并不能完全作为影史发展的参照,电影市场在“春节档”的繁华过后如何自处,仍然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思考如何打破现有的困境。而《哪吒2》耗时5年强势回归的现象也说明,电影创作应该回归本质,通过通过细腻的故事和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低迷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又或者,在更深层次上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与海外合作,将中国电影带向全球,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电影行业正在迎来新的转型期。春节档的热闹过后,如何确保高质量影片的持续供给,如何通过头部商业片带动各类型、题材、体量的影片多元发展,均衡各档期,才是未来产业需要关注的,也期待从业者们能够乘势而上,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文明:迅速提升观影素质,很多“从我做起”的细节仍待每位观影者实践
2月17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国家电影局通报,为更好保护电影版权,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公安部、文旅部等相关部门部署开展了春节档院线电影版权保护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期间,执法部门查办春节档电影侵权案件21起,查获侵权盗版影视网站(APP)320个,处置涉春节档电影侵权链接43.87万条,处理侵权账户1492个。
这样陈列数据,似乎缺少一些直观感受。
举另外一个例子,在今年春节档《哪吒2》异常火爆的情况下,纷纷打卡“吒儿”、发朋友圈留作纪念的行为在任何人的微信中都十分常见。
更有甚者,发朋友圈、拉临时群,发布“枪版资源”,为“不花钱”就看到了最新影片而沾沾自喜的人也不在少数。
对此,很多观众给出的回复是:“我难得看一部电影,拍拍照发发圈,留个纪念怎么了”“我发的都是我精心拍摄的照片,这还是给电影做宣传呢”“电影票太贵了,我在家看看不行吗”“我只是自己拍拍照,又没有偿传播,怎么能算盗摄”……这样的言论充斥在微信、微博、豆瓣、小红书等社交APP。
更有甚者,偷偷携带鸭脖、卤味进放映厅,多次玩手机、打电话、开屏摄,拖家带口喧哗吵闹,卿卿我我各种不雅,这些不文明的,甚至违反相关条例制度的不文明行为,在这个春节档随处可见。
应该说,这些行为,从未远离过影院。
早在2024年初,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在春节之前发布了院线电影版权保护公益广告,明确提出了“保护电影版权,请勿拍摄银幕”的文明观影倡议。
在此之前,也有雷佳音、杨幂、董子健、于和伟、路阳、贾玲、张小斐、沈腾、陈赫、刘德华、万茜、饶晓志、陈坤、刘昊然、王宝强等多位影人共同发出倡议:“屏摄是不文明行为。做文明观众,向盗摄SAY NO!”
不法分子以盈利为目的,盗录整部影片,严重危害行业利益,而普通观众“仅仅发个朋友圈”的盗摄行为,也带来影响他人观影、剧透关键情节等不良后果,这是不文明的观影行为。
但就是,总有人忍不住屏摄,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花了钱的”!
即便得不到广泛遵守,在每一张影票的背后,也始终印着“禁止拍照摄影”等字样,即便得不到广泛认同,屏摄、盗刷,始终都是侵害电影创作者利益的行为。
即便得不到广泛知晓,我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也始终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不屏摄、不盗录电影,本应该是行业共识。可在影院,这却是一个吵架都吵不赢的话题,在被告知时,很多人的反应都是翻个白眼,脱口一句“管得宽”。
这不是在宣传电影,而是在毁灭未来。
电影院是公共空间,看电影又是集体消费,公共准则需要所有人遵守,良好的观影氛围需要所有人守护。银幕亮起,放下手机,守护这个神圣的黑暗空间,是对电影的尊重,也是全世界电影人都认同的行为。
爱电影,就要保护它,使它的传播不再“劣币驱逐良币”,实现良性发展才是中国电影走入春天的关键。(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