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莒县浮来山街道前海子后村的平菇种植大棚,阳光透过薄膜洒在一排排菌棒上,胖乎乎的平菇挤挤挨挨,像一群整装待发的国际旅客——有的撑开灰白的菌盖,宛如支好的遮阳伞;有的还是圆鼓鼓的菇蕾,正铆足劲儿向上生长。
另一旁,菇农们动作娴熟地为平菇办理“登机手续”,刀尖轻巧一转,割根、装筐一气呵成。刚采摘下来的平菇,周身还带着仿若晨露般的润泽,被整整齐齐放在塑料筐里,活脱脱像是托运的行李箱,正有序地等待安检。
“以前为销路发愁,现在却愁产量跟不上啦!”菇农直起腰来,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满脸笑意地说道。原来,这些好似“小伞兵”一般的平菇,如今已成功远销海外,订单纷至沓来,多到让采摘的速度都难以追赶。
近几来,前海子后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成功打开平菇出口市场远销美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书写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过去,前海子后村种植平菇就小有名气,但是碍于传统种植平菇的农户产业规模小,销售渠道单一等原因,无法发挥优势,村民收入增长缓慢。村党支部意识到,党建引领是产业兴旺的关键。于是在2023年,村党支部决定领办平菇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走增收致富路。
为解决资金难题,前海子后村村党支部积极争取街道党工委政策扶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并发动党员带头出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该村党员干部主动上门,耐心向村民讲解产业发展规划和收益前景,打消了村民的顾虑,顺利流转土地 200余亩,建成平菇种植基地。
为提升平菇种植的专业化水平,前海子后村成立党员技术服务队,由懂技术的种植大户担任队员,为种植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平菇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年产平菇可达1500万斤。
在销售环节,前海子后村主动对接国内外市场,与上海、江苏多家企业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打造品牌,该村党支部注册了“菇满满”“新海子”等特色商标,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还将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海子后村平菇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前海子后村的平菇不仅畅销上海、苏州、杭州,青岛、烟台、安丘等国内多个城市,还漂洋过海,出口量还在持续增长,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据了解,平菇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整个前海子后村村民就业问题,还吸纳了周边村的村民,人均年增收达2万余元。此外,流转的土地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极大的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党建引领是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我们村被评为‘省级乡土产品名品村’。”前海子后村村党支部书记赵纪进笑着表示,将继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延伸平菇产业链,发展平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前海子后村平菇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
傍晚时分,满载平菇的冷链车缓缓驶出村口。文化墙上“党建红、产业兴、生活美”几个大字映着晚霞格外醒目。这个靠小蘑菇闯世界的小村庄,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原来乡村振兴的钥匙,就藏在这朵朵菌伞的褶皱里。(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霞 通讯员 林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