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刘晓丽:轮椅上的创业之路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14 09:25:40

image.png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清风拂过日照的海畔,带着咸涩的气息吹动云波,为海边的姑娘披上了春装。

刘晓丽静静坐在轮椅上,听着身后贝壳风铃叮咚作响,仿佛看到了十四岁那年,在聊天室中敲击键盘的自己。

“大哥,您看看这个姐姐怎么样,她觉得你唱歌很好听,认识一下呗!”

“叔叔,你的文章我发在论坛里了,点赞的人有很多,还有评论呐,快去看看呀!”

“咱们今晚的节目,是残友李老师带来的舞蹈,大家欢迎!”

浪花带走了海滩上的贝壳,如同无形的手拨动命运,夺去了她行走的能力,而她只是笑笑,反将珍珠般美好的希望带到了这个世界。

数字牵手:共建温暖家园

2003年深秋的午后,14岁的刘晓丽休学在家,对于从一岁就被小儿麻痹症摧残的她来说,第二次手术的失败无疑是最严酷的打击,从能拄着拐勉强行走,到现在完全站不起来,那份一直坚守着乐观的信心如今已跌入谷底,似乎再难发芽。

阴云笼罩间,一双大手推开心墙,将阳光引了进来。

“闺女,看看这是啥?”父亲的声音温暖而坚定。

刘晓丽侧过脸,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新窗——一台电脑。从那天起,外面的世界让她第一次忘记了疼痛与心伤。

“今天的节目,是老刘带来的朗诵,大家欢迎。”

电脑屏幕上,在UC聊天室“生命之歌”区“残友佳缘”频道,有位群主正在主持残友晚会。只见一位手臂残疾的网友正在努力吟诗,而患有脑瘫的网友则努力伴舞。

“是王维的诗,老刘念得真好。”

“韩老师比之前跳得更快了,明天咱俩组双人舞吧。”

3000多名残友同时在线,不断传递着友谊和快乐。

海洋确实会带走一些东西,但也会留下一些宝贵之物。

刘晓丽想起群主第一次给自己发消息,那时她才知道,对方是一位身患渐冻症的病人,全身只有手指能动,“曾经的我认定自己前途灰暗,毫无希望。可看到这么多人都在努力生活,我这才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糟。”

双腿的无力让刘晓丽动弹不得,但她却蜕变为了一只不知疲倦的萤火虫,不断参与频道事务,帮助其他残友,甚至有了自己的直播故事小节目。

在群主的建议下,刘晓丽不仅开始为残友们建档牵线,还拿起书本自学,参加成人高考,生活逐渐充实了起来。

“我记得当时撮合了一对残友,女方家在北京,男方不远千里跑去见面,后来终成眷属了。那时我才十七八岁,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比吃了喜糖还甜。”

拥抱生命:点亮精彩生活

2014年,刘晓丽考上了西安电子大学函授班,在此期间,她还参加过演讲、朗诵、计算机技术等各种比赛,拿下了许多荣誉,可她却好像在追逐什么似的,始终不曾满足。直到有一天,市残联的电话打到了家中。

“你想学游泳吗?”

作为一个长于海边的姑娘,她不止一次看过蔚蓝的海水。而与之相伴的总是父亲的背影。

“小丽,大海怎么样?”

“大海太宽广了!”刘晓丽伏在父亲背上,任由海风撩起发丝,“如果能像他们一样就好了。”

儿时的自己指着水中嬉戏的游客,似乎在遥望着来自另一个世界梦境。

“咱闺女站都站不起来,淹着了怎么办。”母亲的担心不无道理,可那个山一般的男人,从来不会让女儿失望。

“运动是好事。闺女喜欢,我就支持,实在担心我们可以跟着嘛,更何况还有教练呢。”

刘晓丽笑了笑:“我爸呀,我说什么他都觉得是对的,从来都是无条件支持。可说到底,这是我的选择。”

游泳馆中,教练看到刘晓丽的情况,心中先是咯噔一下:“要不,咱先下水试试看。”

母亲并没有准备泳衣,显然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让女儿游泳,却没想到刘晓丽从背包中拿出了偷偷买的泳衣。

“妈,我想试试。”

她知道,父母都深爱着自己,但机会从来都是要自己争取的。

“接触海水的瞬间,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整个人好像站起来了,大海成了我的双腿。”刘晓丽眯着眼,回味着当时的感觉,但运动对于残疾人来说,从来不是件容易事。

“因为我比较瘦,而且脊柱侧弯很严重,所以初学时经常在水里翻滚,呛水,很多人还会围着我看……”

作为一个残疾人,她总是需要克服心理障碍,进行更多努力,可对于从开始就奔着最高目标“冲锋”的人来说,所有困难都无法阻拦其脚步。

“我想参加残运会,拿金牌。”

只几周后,刘晓丽的游泳速度就已经超过了所有同期普通学员,而浮水和仰泳仿佛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令教练刮目相看。此后无论是50米蛙泳、200米蛙泳,还是100米自由泳、200米自由泳等残运会训练项目,都被其乘风破浪一跃而过,直至比赛场上尘埃落定,金牌已在掌中。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刘晓丽要强人生中的又一次成功,可她却说:“自从水中‘站’起的那个瞬间开始,我就已经是自己的英雄了。”

而今后,她还需要更多的“英雄”“站”起来。

倾心帮扶:创造美好生活

在成长的过程中,刘晓丽一直想通过自食其力的方式来减轻家庭负担,可现实却屡屡碰壁,无论摆摊还是求职都无法成功,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互联网运营工作。

虽然这项工作的要求不高,在家就能做,但收入十分微薄,用来谋生显然很勉强,但刘晓丽从来不惧困难,她从每月只赚100元的产品宣传稿开始撰写,日夜钻研,前后足足用了13年时间,逐渐成长为月薪7000多元的某医学网中层编辑。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从未忘记相识的残友们。

“双手不太灵活的残友,可以去做客服,语言有障碍的,可以去做手工工艺,即使生活不能自理,但还有逻辑思维的,也能在家做网络培训……”13年间,刘晓丽根据自己的经验,先后帮助50多位残疾人找到工作,却从未要求回报。

“其实,我收到回报了。朋友们总觉得是我帮了他们,但他们其实也帮了我。”刘晓丽说起了这样一个女孩,来自甘肃的小玲。对方同样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但情况更为严重,且从来没上过学,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得知这一情况后,刘晓丽主动伸出援手,她通过网络耐心指导对方使用语音识别技术,让小玲完成了从大字不识,到能够胜任网页客服的蜕变。

“当她告诉我,已经通过工作在村里买房时,我心里的暖意甚至胜过了窗外的寒冬。”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晓丽在和小玲聊天时,得知了对方从未见过大海,这让她心中泛起涟漪。

“虽然小玲见不了大海,但我可以把大海‘寄’给她。”

于是,刘晓丽用贝壳为原料,精心制作了一些工艺品,通过网络寄给了小玲。这些承载着大海气息的工艺品,不仅给对方带来了惊喜和感动,也为刘晓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此时,她正面临着两条路,一是医学编辑的母公司在北京邀请她去工作,二是继续留在日照。

看着手中的贝壳,面对无数残友们的殷切期望,刘晓丽最终做出了选择:“我要成为我父亲那样的人。我要成为海洋,带走痛苦,留下美丽的贝壳。”

2021年春,刘晓丽用多年积攒的积蓄,在东夷小镇开了一家“海贝姑娘”工艺品店。货架上每一枚用贝壳制作的冰箱贴、风铃、台灯,都承载着她和员工们的心血和热情,为顾客们带来海的声音。

“刚开始经营的时候技术不成熟,大伙也都不是专业的,制作时的损耗率很高,产品也缺乏设计,销量很差。”刘晓丽回忆起那段岁月,十分感慨。

她的团队里本身大多是残疾人,眼见看不到成果,很快就有人开始心灰意冷,但刘晓丽一直在鼓励他们,甚至到家中开导残友继续工作,终于守到云开见月明,生意逐渐好转起来。

“刚开始手抖得连珠子都串不上。”患有脑瘫的李金颖回忆道。丈夫曾奚落她“连家务都做不好,还想工作赚钱?”,可如今她在店里负责销售,旺季月入5000元。当她把工资放在丈夫面前时,这个曾经唯唯诺诺的女人第一次挺直了腰杆:“现在轮到他给我热饭烧水了。”

如今,“海贝姑娘”已帮助5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刘晓丽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就像过去在“残友佳缘”频道里主持节目那样,而每当她看到评论区飘过留言时,就总能想起那位已经故去的群主。

“当时他为什么会把为残友牵线的工作交给我呢?我想,我永远不会知道了。不过我现在正做的事,一定继承了他的遗志吧。”

窗外的海风送来了风铃的清脆,刘晓丽轻抚着手中贝壳,静静聆听,似乎听到了涛声、雨声,还有无数生命蓬勃的回音,它们徜徉着,激荡着,燃烧着,直到东方鱼白。(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仁俊 报道)


编辑:尹丽彩
编审 :师玉梅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