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5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报道 > 日照抗战往事寻访
我要投稿

烽火·日照抗战往事寻访专栏结束致读者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9-11 08:59:33

  今天的这一篇《滨海青年一中队凤凰山以少胜多》是“烽火·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日照抗战往事寻访”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现在要跟读者朋友们说再见了。
  这一组日照抗战往事寻访,在报社党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创意于今年年初,启动于今年春天,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记者与特约记者,奔行于日照大地上,采访抗日老战士、知情人、当地群众、专家学者,栉风沐雨,感受历史风云,还原抗战往事,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以我们的笔和镜头,来承担起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日照抗战往事寻访系列文章发表后,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中共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做出重要批示:“这组抗战往事寻访很有教育意义,可汇集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材料之一。请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办。”随后,在由中本报记者 冯书琴
  在过去的半年中,记者先后多次奔赴莒县寻访抗战往事,所到之处皆现历史。行至莒县城南的凤凰山时,一支青年抗日武装——— 滨海青年一中队的故事逐渐清晰。
  凤凰山虽然不高,但临沭河而立,也颇显气概。就是在这里,滨海青年一中队在对日作战中,上演了凤凰山以少胜多的一幕。
  时间回到77年前。
  乌云滚滚,天色苍黄。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莒县城,对无辜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9年6月,日军又在莒县城安设了20多个据点,对老百姓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整个莒县城笼罩在恐怖氛围中。被激怒的莒县人民被迫发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的怒吼,到处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烽火。
  1940年3月,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来,抗日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五地委青委和莒中县青委在莒县老七、八、十区先后拉起来三支滨海青年队,隶属八路军山东纵队九支队滨海青年大队领导。
  莒县老七区,党的基础比较好,战前就有党组织活动,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很高,群众的抗战热情也比较高。地、县、青委根据五地委关于“发展壮大抗日力量”的指示,决定在该区建立滨海青年一中队。
  1940年春,年仅17岁的地青委干部张明晓,在七区唐家湖乡首先动员该乡青救会副会长来成俭参加滨海青年一中队,并于3月20日在该乡召开青救会员大会。不久,张明晓在七区宣布青年一中队正式成立,共有队员30余人。
整编队伍 扎根群众
  滨海区(抗日战争初期称鲁东南地区)的范围北起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界沂河。
  从1941年开始,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就长期驻在滨海地区,滨海因此成为山东革命斗争的中心根据地。在局部反攻和大反攻中,滨海区军民积极与日作战,使根据地得以发展。
  为了集中力量办好青年队,1940年夏,在七区活动的滨海青年一中队和在八区活动的滨海青年三中队,在七区的挪石沟进行了整编。整编的一中队共有六七十人,多是十八九岁的青年小伙子,最大的不过二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十五岁。
  1940年8月,五地委、九支队、一支二团分析了滨海地区的形势,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即集中力量发展莒(县)日(照)公路南地区,逐步恢复整理莒日公路北的工作。同时,从地方、部队中抽调了一批干部,加强莒日公路南地方政权建设,深入发动群众,扩大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展巩固根据地。
  1940年9月至10月,青年一中队主要活动内容有三:一是继续做群众工作。这支青年队伍,前几个月都是七区、八区各村青救会的骨干、积极分子,对青救会很有感情,因此,他们在做好驻村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附近村的工作,宣传八路军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密切了军民关系。二是在做青运工作的同时,扩大了青年一中队。有的战士回家宣传,带回了自愿参军的新战士,有的在驻村青救会中动员青年加入青年队,使青年一中队发展到八九十人。三是进行军政训练,进行政治教育,进一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通过宣讲游击战、军事常识等提高了军政素质。
凤凰山以少胜多
  1940年8月至12月,在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实行百团大战的鼓舞下,莒中、莒南抗日民主政府领导群众,不断破坏莒县城至临沂汤头段的台潍公路,切断敌人的运输动脉。白天,敌人拼命修路,晚上,我地方政府发动群众在地方武装掩护下拆桥、破路、割电线。
  1940年10月,莒县城的日军、汉奸经常出城抢掠人民群众的财物,还抓老百姓给他们修路,在修到台潍公路凤凰山下北边的一段时,敌人抢占了凤凰山这个制高点,以掩护修路。刘家官庄离城二十华里,坐落在台潍公路旁,受敌骚扰最甚。
  对此,青年一中队研究决定主动袭击敌人,打破其修路计划。这一决定使队员们沸腾起来,纷纷摩拳擦掌,进行战斗准备。一中队挑选了三十名队员,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小武装去伏击敌人。这支小武装从七区后山后村秘密向北出发,在拂晓前摸到凤凰山残寨墙里边埋伏起来,等待猎物们到来。
  凤凰山坐落在莒县城南三十华里处的台潍公路旁,山虽不高,但它是这一带丘陵地区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控制着山下西北处的台潍公路。
  这座山的东南山根下,便是淙淙的沭河,传说过去老闹土匪的年代里,当地群众为防范土匪的抢掠,在山上用石头筑起东西南北各数百米的山寨。由于日久年深,寨墙早已坍塌。现在,只有一米多高的残墙尚存。敌人想进山顶,残寨北门是必经之路。滨海青年一中队小武装就埋伏在寨门里的西侧,做好了伏击敌人的准备。
  天亮了,公路上静悄悄的,没有行人,也没有见到日伪军的影子。一直等到九点多,远处隐隐约约地露出了敌人的队伍,从北向南,沿着公路,分两路开来了。
  正北那路伪军越来越近了,敌尖兵前百米处,有一个头戴礼帽的便衣特务推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横放着一支短马枪,在陡坡上艰难地向山上爬。但在距青年一中队埋伏阵地约七十米的时候,他突然停止脚步伸手去拿车把上的马枪。这时,一中队一名战士沉不住气,误以为被敌人发现了,没有命令便向敌人开了一枪,打破了阵地的宁静。队长随机应变,高喊一声“打”!青年一中队战士们一齐向敌人猛击。遭到伏击的敌人顿时乱作一团,纷纷抱头逃窜。
  当日军从青年一中队的枪声中清醒过来时,百余名日军向凤凰山右侧飞奔而来,想要切断青年一中队的后路。情况异常紧张。正在此时,莒县七区常备队有四十余人,正神不知鬼不觉地活动在附近的皇姑墩上。当他们听到枪声,又看到飞跑的敌军时,便向杀气腾腾的日军开了枪,一阵猛打。青年一中队借机从凤凰山上迅速转移到沭河东岸,隐蔽在河堤上。
  紧接着,敌军飞奔到沭河西岸,四处搜寻,也没找到一中队的影子,最后气势汹汹的敌人只好垂头丧气地撤回。战斗结束时,已是上午十一点。当晚,宿营在水沟泊村的青年一中队队员们,欢呼雀跃。
  此次战斗,虽然仅击伤敌人三四个,缴获自行车一辆,但打破了敌人的修路计划,锻炼了青年一中队的士气,鼓舞了群众。这是莒县对敌斗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实例,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1940年深秋,滨海军区抗日力量日益壮大,鲁东南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展,为抗日军需,滨海青年一中队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特务营,继续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战斗。
央级、省级和市级媒体共212个主题栏目参与评比的“八年抗战·民族记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媒体优秀版面暨摄影作品展览”中,又荣获突出贡献奖。
  这个系列今天结束了,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不会结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不会结束,在日照的发展大潮中,我们仍将以读者所喜欢的方式,继续贡献我们的力量。

编辑:张珊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