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曲微评 > 微评

海曲微评丨竹泉村: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11 08:06:37

春日里的沂南县竹泉村,竹林掩映,清泉潺潺,游客穿梭于古屋溪畔,一幅“屋依竹、竹依泉”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作为山东省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典范,竹泉村以“生态+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不仅让沉睡的乡土资源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生态为基,打造差异化文旅IP

竹泉村的成功,首先在于对自然禀赋的深度挖掘与巧妙利用。其以“竹”“泉”为核心,将古村落建筑、竹林溪流与游客体验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竹泉模式”。在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中,这种“屋竹相依、人泉互动”的生态景观,成为难以复制的竞争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竹泉村的实践证明:唯有立足本土特色,才能避免同质化,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产业联动,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文旅产业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富民增收上。竹泉村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不仅带动了民宿、餐饮等传统业态,更通过手工制作、农事体验、沉浸式表演等多元项目,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布老虎、陶器等传统手艺从“自给自足”变为“旅游商品”,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让农民成为受益主体。竹泉村的经验表明,只有形成“景区带村、产业到户”的联动机制,才能实现旅游发展与村民致富的双赢。 

文化赋能,唤醒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灵魂。竹泉村没有停留在“赏景拍照”的浅层旅游,而是通过乡村文化展示、非遗手工体验等方式,赋予游客对乡土文明的深度认知。这种文化沉浸感,既满足了城市人群的“乡愁”需求,也重新激发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热情。当老屋变成民宿、手艺变成商品,乡村的“旧”与“新”便实现了有机融合。文旅融合的更高境界,正是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引擎。 

竹泉村的泉水依旧叮咚,但流淌的已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希望。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文旅产业不是简单的“造景”,而是要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人”的生命体。唯有如此,乡村振兴的“春水”才能长流不息。(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大伟)

编辑:王倩倩
编审 :孙立梅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