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16秒产出一部电话机?没错。
“每条生产线都有自己的‘大脑’,可以依据生产进程自主调试、自主管控。”近日,在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造总监马丽华说。
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牌通信产品供应企业,比特借搬迁淘汰老旧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目前,该企业已启动二期厂区建设。
放眼全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
去年升空的“日照三号”卫星,是天勰力(山东)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从硬件设施研制转向软件定义卫星技术研发的“代表作”之一。该卫星可以提供各类定制化服务,可应用于应急监测、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领域。
近年来,东港区瞄准“高精尖”,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如《东港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推动知识产权“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引导传统产业重塑新“筋骨”向工业智能化转型。
“目前,我们已建成21个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库和2个专利池。”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高月平告诉记者,2023年,东港区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7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98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64件,同比增长28%。
去年,该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26家,获批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
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互促双强,新兴产业壮大,传统行业焕新,新质生产力舞台更加广阔。
“一个月的工夫就售出蓝莓种苗6万株。”日照农发集团农业板块负责人孙开江说,去年不少客户提前预定了今年的种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东港区突破种质资源壁垒,培育了多个新品种。如今,该区蓝莓产业年产值跃升至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8000余万元。
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如何让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智”动能?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东港区通过深化校地合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例如,日照农发集团等企业与多所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浙江大学共建“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这些举措加速汇聚优质人才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智慧力量。据统计,2023年该区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17个、创新人才97人、青年人才1.2万人。
踏着春天的步伐,一个个生产车间、一间间实验室、一个个园区,新动能新优势正在塑造,新质生产力正推动东港区高质量前行。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通讯员 尹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