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灯塔,日照人首先会想到美丽的日照灯塔,但在它之前却还有一座有着九十岁“高龄”的老灯塔,如今依然矗立在日照的海岸边遥望远方。
日暮黄昏,高高耸立在黄海之滨的石臼老灯塔,在光辉照耀下格外“光彩”夺目。
石臼老灯塔使用日照丝山所产花岗岩建成,塔身占地30多平方米,形状为中式棱台八边八角型,错峰拔高,共五层,逐层内收0.1米至0.2米,高度递减0.4米。塔原高16.6米,内设回旋梯,可登至五层塔顶。每层塔身都开有一个瞭望窗,分别对着不同方向。自基座起至塔顶,设有风向标和发光仪,采用长明汽灯照明,光程照射14海里。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这座老灯塔,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老日照人无数过往记忆。
走近灯塔前,往其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塔身上看去,可以深深感受到一股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朴厚重。
塔前有一块高4米、宽1.58米的石碑,碑文虽已斑驳模糊,但仍能看出镌刻时的苍劲有力。在灯塔的南面,有一面新修缮的“史料墙”,上面记录了它的“历史故事”。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石臼所出了一位船运财阀,名叫贺仁庵(1887年—1970年)。他创立长记轮船行,在石臼所沿海拥有一个小型石砌码头和数个大型货栈。他的商运船队大多往返于青岛、大连和上海,是当时华北私人船运第一人,有“华北船王”之称。
如今,石砌码头已不复存在,但货栈仓库仍然保存的很好。在石臼街道观海社区和顺达社区之间,有十二间黑瓦砖墙的平房,就是原来长记轮船行的仓库,当时存放的都是准备运往全国各地或者等待客户提领的货物。
当年,由于石臼地区没有灯塔引航,在夜黑雾多或天气不好时,不时有货船触礁损毁。
另外,民国初年,各地军阀混战,匪徒猖獗。在石臼所沿海一带就有多支惯匪袭扰,其中最大最有名一支是绰号为“刘黑七”的刘桂棠。匪徒所到之处几乎被抢掠一空,贺仁庵的船队也深受其害。
有一次,贺仁庵得悉“刘黑七”又奔石臼所而来,并在距离约二三公里的西岭和北岭驻扎,随时准备围攻石臼所。
当时,他已成为日照商会会长和石臼所商会会长,并在青岛设有长江分行。于是,便打电报给青岛市特别市长沈鸿烈,请求派军舰支援。
军舰抵达石臼所后,发现土匪正在高家村一处打麦场休息,直接开了两炮。结果,土匪被炸伤十几人,“刘黑七”狼狈逃走。
为感谢沈鸿烈,震慑土匪,照顾海运生意需要,1930年,贺仁庵倡议民、商团体捐建一座灯塔,用于给过往船只提供引航。灯塔自1932年夏末秋初开始建造,于1933年春天建成启用。
灯塔建成后,以沈鸿烈之字命名,即“成章“灯塔。贺仁庵还特邀莒南大店翰林庄郂兰撰写碑文,刻石碑于塔侧,并以篆字体刻上 “沈公纪念之碑”。
灯塔启用后,青岛海关海务处派遣三名英国籍 “灯塔守”负责管理,由贺仁庵支付薪资,维护灯塔日常运行。又在灯塔西侧盖了五间黑瓦石墙房,供值班人员驻守。石臼所灯塔也是日照地区第一座灯塔,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日本人绘制的我国沿海灯塔图中,石臼所灯塔在这张图的左侧上方,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石臼所灯塔遭到严重破坏,塔身仅存四层,塔高剩13.7米。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某部接管该灯塔,进行了维修改造,此后灯塔一直发挥着引路导航的作用。
1985年,在老灯塔的东北方,新建了石臼灯塔。
1992年,石臼灯塔正式改名为日照灯塔,老灯塔自此停止发光。
2013年,石臼老灯塔被列为日照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物局审批通过了对石臼所老灯塔的修缮及原第五层的复原工作。
2019年,日照港对老灯塔再次进行修缮,并加以升级改造,拆除周围铁塔、水塔等来提升古迹环境,以石臼所老灯塔为中心,打造灯塔公园风景区。
如今,在石臼老灯塔的“眼前”,崭新的日照灯塔风景区正热情迎接从“五湖四海”而来的游客。大海的旁边,金沙滩上,处处洋溢着幸福欢乐地声音。
历史长河,沧桑巨变。在蓝天碧海之间,这座经历九十载时光轮转的老灯塔,依然在默默地见证着这座美丽海滨城市的精彩蝶变,见证着日照高质量发展的辉煌历程。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万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