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6专题 > 报业传媒集团成立 > 百家媒体看日照
我要投稿

百家媒体社长总编齐聚日照见证秋之硕果

发布时间:2016-08-29 10:28:05

一座现代化休闲旅游城市正在崛起

  

朱良城 杨浦时报视觉总监

 

  本报记者 孟凡虎

  这里的蓝天、碧海、金沙滩依旧动人,十几年后再次来到日照,这座滨海城市正在发生的变化带给了我新的惊喜。
  印象中空旷的土地上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杂乱无序的海边沙地已成为度假景区,海滩上游客们洋溢的笑容流露出对这里的满意。
  日照旅游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更要归功于日趋规范成熟的沿海旅游开发,海边各种旅游设施齐全,服务到位,价格适中,提供了优质的旅游体验。海鲜新鲜可口,游客大快朵颐、交口称赞;旅游从业者素质显著提升,文明礼貌,笑脸迎人,让游客感受到日照人的热情,如今的日照已成为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愿借阳光第一缕 携手奋进图振兴

  

刘金柱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本报记者 丁文川 报人会盟尧王城,传统媒体发新声。愿借阳光第一缕,携手奋进图振兴。
  日照海域广阔,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日照机场已建成通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素有“两港通四海、一桥系亚欧”之美誉。日照依托优美的滨海自然风光,打造“阳光度假海岸”,旅游业迅猛发展。
  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将更好地融合区位发展优势,发挥媒体职能。在紧密联系临港产业的基础上,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市场、产业互补,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

 

日照文化建设大有可期  

 

傅学德 合肥日报编委

 

  本报记者 秦钊

  “日照给我最直观、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内涵。”在谈起此次采风活动感受时,合肥日报编委傅学德用了山“高”、水“深”、文“厚”这三个词来展现日照的“内涵”。
  山“高”。傅学德觉得日照的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有“仙气”,这就是日照的文化之“气”。比如浮来山,有“天下银杏第一树”,有天下第一“根”,有刘勰,有三教堂,这都是日照名山的“仙”,值得深入挖掘的瑰宝。
  水“深”。日照是世界太阳文化五大起源地之一,这是日照的图腾,是日照海洋文化可资光大的“龙”脉。
  文“厚”。“日照文化底蕴深厚,是‘龙山文化’重要发祥地;有悠久、完整、独到的莒文化,又深受齐文化、鲁文化的融会,日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之城。所以日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有可期,大有可为,而且已经大有所为,未来必将宏图大展。”傅学德说。

 

日照已长成了“大家闺秀” 

 张士锋 淮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本报记者 秦钊

  8月25日,在参观完日照御海湾茶厂后,淮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士锋啧啧称赞:“没想到日照人民如此钻研,能在海边种出茶树,更没想到,日照的绿茶文化如此深厚。”
  聊起茶,张士锋并不陌生,因为在淮北,“茶馆文化”很是盛行。一间古朴的茶室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品茗逗乐、谈论古今,这是淮北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当地人喝的茶大都是南方茶,可能是因为气候、光照等地理因素,总觉得北方茶会欠点火候,但这次来到日照,张士锋却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想法。“日照不愧是北方绿茶基地,出产的茶香气宜人,口感纯正,让人回味无穷。”张士锋说。
  此次采风后,张士锋觉得,日照已从多年的一位“小家碧玉”成长为了如今的“大家闺秀”。“日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包括海洋文化、太阳文化、莒文化、茶文化在内的整个文化建设体系全面发展,其中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 

 

到日照看海已成众人心声

  

王琼 拂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本报记者 秦钊

  “大海,一直都是日照旅游的金字招牌,‘到日照去看海!’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心声。”8月26日,拂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王琼认为,日照应该发展以海洋度假为特色的蓝色旅游、以生态田园休闲为主的绿色旅游和以历史文化为底蕴的人文旅游,真正把“旅游富市”战略落到实处。
  王琼同时觉得,港口也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日照因港而立,港口是日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日照应加大港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科学统筹规划,注重延伸港口产业链条,在提升港口装卸、港口物流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着力扩大加工、贸易、金融、信息、咨询等,优化港口功能。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