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金培昌:时代的印记

发布时间:2014-11-05 08:45:00

   初忆·故乡往事

  1949年2月,新中国成立前夕。
  海滨小城日照的一座小村庄,一户金姓人家迎来了家里第二个孩子,也是家中的长子,家人为他取名为金培昌。几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夏大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伴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少年,与祖国一起,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岁月所赋予的沧桑与辉煌。
  “我是农民的孩子,人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确实如此。家中兄弟姐妹四个,我算是比较调皮的。”金培昌笑道。
  齐鲁大地的厚重底蕴,赋予了这家人朴实的性格和勤劳的习惯。
  “我的父母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很传统的智慧,虽然朴素,却很实用。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对我们的管教比较严格,一般的家庭是严父慈母,而我家里是严母慈父。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庄户孩子,从小必须能吃得了苦。这使我获益匪浅,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我都能应对自如……小时候不懂事,只知道玩儿,幸而父亲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说小孩子不上学不行,不能当睁眼瞎,必须受教育。正因为他的教诲,我后来才能奋起学习,考上中学,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从小学开始,金培昌一直担任班长,是村子里第二个考上中学的孩子,村里人都说金家的这个孩子将来会很有出息。而事实证明,乡亲们的夸奖和“预言”无比准确。未来,属于这个少年的天地是如此广阔。
  1964年,成绩优异的金培昌考入日照一中。
  “可以说,中学的时光令我终生难忘。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们,是他们令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奠定了我后来发展的基础。是他们,教育了我的昨天,成就了我的今天。母校和师长们的恩德,我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
  “我属于‘老三届’。读中学的最后两年,正好赶上‘文革’。四年里,只读了两年书。那时候,我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够考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读书。”
  因为时代的因素,他对这所知名学府的向往,最终没能实现。一场文革,使少年的命运偏离了原定的轨迹和方向。
  1968年3月,金培昌参军入伍。
  “当时全县当兵走了1000多人,其中有4个女兵,我的夫人就是其中之一。说来也巧,她是我的初中同学。所以说,我们不仅是老乡、同学、还是战友。”金培昌笑着说。
  同窗之谊、同年入伍、同一个部队。在军旅,这对模范夫妻风雨中携手,共同谱写了一段奋斗而浪漫的军旅传奇。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此时,戎装加身的少年,正挥别故友亲朋,带着初入军旅的兴奋、亲友的殷殷嘱托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上了戍边征程。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