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许加堂:侧耳听海声

侧耳听海声

发布时间:2016-04-06 10:27:53


  库山的磨砺
  莒县库山乡位于县城北四十五公里。如今,这里是国家级中药生产基地,公路、国道四通八达,旅游业、工业、农副产业多方位发展,俨然一派现代化城乡风貌。而在40年前的库山乡,却是另一派天地。
  1975年秋,一声婴孩的啼哭,从库山乡大福照村一户许姓农家传出,继两个女娃娃之后,许家的长子呱呱坠地。这个男孩便是许加堂。
  在那个吃饭是首要问题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日子更加艰苦些。许家仅靠父亲一人做点小买卖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敢回想那时候生活的贫穷。小时候的印象就是穷得可怕。”一边做小买卖赚点家用,一边还要种地解决温饱,许家父亲一天到晚都奔波忙碌 于生计,很少和孩子们沟通聊天。“所以小的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严厉。”有着严父的家庭,大多数都会有着一位慈母,许家亦是如此。母亲拥有农村妇女特有的 质朴和勤劳。虽然言语也是不多,但是对许加堂姐弟几个照顾有加。不过几年,弟弟的出生,让这个本来就贫穷的家更加吃力。“一家六口人,都属于青壮年纪,饭 量大,经常都是吃不饱。
  初中开始,许加堂就开始了住校生活。每周回家一次。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给他准备好了干粮:煎饼卷萝卜条——— 那是这个家庭能给予他的最好的粮食。
  “相比起童年记忆中的贫穷,更让人忘不了的就是家乡的风土。”许加堂记忆中的库山乡,山美水美。“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在河里摸鱼捞虾。特别是春天,水涨起来了,清凌凌的河水漫过脚丫,连河里的小鱼小虾都能看得清。”说起儿时的趣事,许加堂满是回忆的欣悦。
   初中毕业后,因为学业的不尽如人意,许加堂选择工作——— 莒县库山乡蚕茧公司,是他独立的开始。为了学好丝绸制作的整个流程,许加堂在蚕茧公司每一个岗位都轮流学习。从养育孵化小蚕,喂食桑叶,蚕休眠蜕皮十几次 的看护,再到结茧,烘干晾晒蚕茧,浸泡抽丝,如此繁琐而需要耐心的工作,每一个步骤、每一道程序,许加堂都记在心里,一遍遍地练习。作为厂里年龄最小的员 工,许加堂的伶俐好学,深得老员工的喜欢。
  上世纪90年代初,库山乡全乡人口三万四千余人,其中许家堂村里就有一千多人在大连集体务工。“没 有钱,闯大连”成了当时库山乡的一句流行语。每逢过年,在大连务工的乡民回家,街市上的人便渐渐多起来,很容易辨别出去大连的务工者:皮衣、皮鞋、油光可 鉴的分头,大包小包拎着礼盒和猪肉。这让许加堂看在眼里,馋在心上。而作为拿着稳定工资的许加堂,虽然工作安稳,工资也固定,但相较于那些阔绰的打工者, 只能算九牛一毫。
  两个姐姐待嫁需要钱,弟弟上学需要钱,父母那点微薄的收入仅能一家人糊口。这让许加堂做了一个决定:闯大连。1996年,年仅21岁的许加堂,只身一人北上大连,开启了他的跨海之旅。


编辑:李波
审核:
统筹:许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