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支援:“样子”一做就是十几年
在延庆中医院院长办公室外墙上,挂着一幅王莒生出诊看病的大照片。延庆中医院里怎么挂着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的照片呢?这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老百姓看病难,山区百姓看病更难。2001年,在城乡“携手工程”中,北京中医医院和延庆中医医院结成了对子。两个医院相距70公里,如果遇上堵车,单程往往就需要三个多小时,从皇城根到北京边上的延庆出诊,谁愿意去啊?
这时候,王莒生毫不犹豫地说:“我去。”从此,隔周三,她的身影一准出现在延庆中医院的诊室里。医生一看院长都去了,啥也别说了,派谁谁去,帮扶工作一路顺风。
有人猜,王院长去延庆也就是做做样子,不会坚持太久的,但这个“样子”一做就是十几年。
其间,她两次患病,一次是肋骨骨裂,右肋一抽一抽地痛。一次是膝关节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在这种情况下,她拄着拐杖,在别人的搀扶下到延庆中医医院,没耽误过一天出诊。考虑到她的身体,延庆中医院准备限号。她总是说服医院:“加号吧,老百姓深更半夜到医院来排队,不容易!看到我限号,该有多失望啊!”
去延庆,王莒生最怕堵车。有一次下大雨堵在路上,到了延庆,她拖着那条膝关节肿胀的腿,一路紧赶,看到列队等候的患者,她深深地给大伙鞠了一躬:“对不住!对不住!耽误大伙时间了!”看着王院长一瘸一拐的背影,等了几个小时的乡亲们不但没有一声抱怨,还劝她“别急,别急”。
打那以后,为了节省时间,她索性头一天就住到延庆,第二天七点多一点就开诊,一坐就是五个小时不动窝,一上午都不敢多喝水,嗓子干得冒烟,就抿一小口,稍稍润润嗓子,就怕上厕所耽搁给大家看病。为了让“投奔”她的患者都看上病,王莒生从不限号,来多少看多少。山区百姓日子不宽裕,舍不得花钱看病,往往小病忍大病拖。王莒生特别体恤山区百姓,变着法地替乡亲们省钱。比如,她让皮科病人将草药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多放些水熬,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熏蒸、塌渍和泡洗,既省了钱,又多了一种治疗的方法,提高了疗效。她让流感病人口服第一、二煎汤药,让家里人口服第三、四煎药,预防感冒,一举两得。
王莒生算过一笔账,她一个人去延庆,一次能看几十位患者。如果这些患者进城来看病,少不了家属陪同,挂不上号还得住旅馆,连吃带住得多少钱!一名城里专家到农村看病,一个人一次就可以解决几十个患者的看病问题,再苦再累也值得。
患者也给王莒生算过一笔账,十年来,她在去延庆的路上,已经走了3万多公里!诊治延庆患者上万人次,光为他们省下的交通费就将近30万元!
来延庆中医医院出诊十年,她没收过一分出诊费。每次吃饭,都坚持到职工食堂里用餐,米饭馒头、豆腐、白菜,吃得津津有味。她给自己定下三条纪律:一不吃请,二不收礼,三看病会诊不收分文。遇到特困患者,她还从城里带药送给病人。“你们的信任是对我最好的感谢。”王莒生常说。
在下乡的过程中,医生得到了锻炼,不仅培养了大批全科医生,也感受到了农民的质朴,增加了白衣天使的责任感,收获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浓浓的乡情!所以,每当患者送礼感谢她时,她总是婉言谢绝。她常说:“你们信任我,找我看病,让我学知识、长见识、练本事,我还没谢你们呢!”
为山区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在延庆中医医院,王莒生不仅出门诊,还会诊、查房、扶科技、授管理。另外,还把北京中医医院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延伸到延庆中医医院,选派名医在那里带徒,王莒生自己就带了两个副院长级的“徒弟”,现在,早已出徒成了医院的临床骨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她说:“城里专家下乡出诊,人力、时间、范围毕竟有限,为山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中医人才,才能惠及更多的病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伍,彻底解决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看好医生难的状况,北京中医医院医生在她的带领下,轮流到延庆出诊,十年未变。
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主办的“2008-2009年25位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活动中,王莒生荣膺“社会责任奖”称号。据悉,她是北京入选的两位院长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入选的两位中医医院院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