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人口、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285.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2万人。人口出生率10.69‰,人口死亡率6.46‰,人口自然增长率4.23‰。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275.7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5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工资性收入13231元,增长4.6%;经营性收入1634元,增长33.4%;财产性收入168元,下降21.6%;转移性收入1983元,增长35.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878元,增长7.5%。其中,食品支出3435元,增长8.6%。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1台,冰箱99台,洗衣机87台,空调器61台,微波炉27台,摩托车68辆,固定电话65部,移动电话177部,家用电脑57台,互联网用户25户,家用汽车17辆。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工资性收入2651元,增长13.3%;家庭经营性收入3494元,增长5.2%;财产性收入197元,增长2.4%;转移性收入217元,增长16.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9元,增长7.7%。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4台,家用电冰箱70台,洗衣机48台。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0.6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9平方米。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顺利推进。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8.55万人,按可比口径比上年下降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2.65亿元,增长16.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382元,增长17.7%。全年新增就业再就业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5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8万人。累计组织职业介绍洽谈会105次,办理求职登记6.41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5%,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失业救助金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等不断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市统筹范围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人数20.8万人,当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8.3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79万人,失业保险费征缴收入5527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468个,参保人员6.39万人,当年征缴养老保险金3.79亿元;失业保险参保单位743个,参保人员2.94万人,当年征缴失业保险金1584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5万人,征缴保费3024万元。
全面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3250个,参保人数达26.37万人,当年筹集基本医疗金3.6亿元。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68万人,参保率达95%,基金征缴收入3589万元,享受待遇7520人次,支付医疗费用3411万元。新农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参合农民216.31万人,参合率97.4%,累计筹集资金5.85亿元,报销5.23亿元,受益人口1795.41万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和救助工作不断发展。市级社会福利中心开工建设。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54个,总床位数7381张,集中供养率71%,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300元和1500元。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已建救助管理站2处。年末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个,收养160人。社会福利企业26个,安置残疾人员650人。全年福利彩票发行额达2.26亿元。
安全生产和“平安日照”建设扎实推进。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84起,死亡人数168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9.6%和1.2%。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居全省第一。全年受理社会治安案件11351件,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4462件,下降2%;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100起,其中年内案件2821起,年前积案1875起,外省市案件404起。我市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注: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字为公安年报数。